- 博文
加息对楼市与购房的影响
2010-10-20 13:08:41昨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7年底连续五次降息后,首次对基准利率做出调整。本文就此次加息对楼市和购房影响几何?将做出“双解”阐述。
笔者九月在《加息能否改变楼市》一文中,曾言:“加息虽不是调控最佳选择,可在通胀凸显、房价依旧的前提下,加息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否该加息’和‘是否会加息’应分别来看。换言之,知道该做,不等于就会做。”此次,央行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了0.25个百分点。此次加息恰逢是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第二天就立刻加息,这是否有着某些预示。而此次加息又会对楼市、房价、开发商和购房者造成如何影响?加息又是否能使房价下降?这或许是您正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楼市”和“购房”两大方面,进行解读。在解读前,先来看看为何此时央行要加息。
央行为何此时加息 上周,央行行长周小川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还表示“年内不会加息”。而此话余温未退,却“息加而至”。
首先,此次加息是在“通胀数据”公布之前,这或许意味着9月份的CPI可能超过8月份(有多位业内人士预计将达到3.6%)。也就是说,通胀压力已成经济最大威胁。或是说,由于担忧通胀失控,而选择加息应对通胀。若说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可小幅加息未必可以控制通胀(通胀大多是货币相对供应过大产生)。
其次,政府已关注到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基于消除目前国内“负利率”的舆论压力,象征性的加一点(以前都是0.27)。而这0.25个百分点是调息最低的幅度,这也表示央行是不愿意真的加息。因加息会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热钱,对中国的外贸形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为了让把钱存到银行的百姓心稳(钱存在银行不会贬值),或只能怀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情,而迫不得已采取这一权宜之计。
再者,就是政府对经济下滑担忧的消退。从目前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态势已经基本止住,或可说增长已不是问题。虽目前经济增长基本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但出于楼市泡沫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担心(尤其是信贷方面)。为遏制信贷,防止楼市的再次报复性反弹,而提高贷款门槛。
加息对楼市的影响
首先,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受加息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目前多数开发商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加息就以为其拿到优惠贷款的难度更大了。这无疑,将导致其财务成本增大。加息对于“不差钱”的开发商,却未必肯降价促销。但对于以销售回笼资金的开发商(尤其是已有开发贷款)来说,其影响是无疑的。这或将促使其加快开盘、缩短销售周期,以尽快回款还贷。当然,加息不仅会进一步增加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对银行的利润也会是一种打压。同时,还会加快海外热钱涌入。
其次,加息对开发商财务上的影响,或不如对其心理影响大。自2003 ~2008年,国家文件中曾多次重申“房地产业支柱产业”作用。而“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将以往强调“经济增长”改称为“经济发展”,即从“求量”到“求质”。换言之,淡化了GDP目标。同时,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预示中央对未来的经济政策已经定了一个新的方向,也反映出国家正在改变产业升级。而此次加息,是在五中全会后第二天就加息,这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也或在释放一个政策收紧信号。
再者,加息对炒房投机行为的影响还是较明显的,也是抑制炒房投机行为的一种手段。 当然,加息也会改变自住或改善型购房者的预期。已购房者虽未受到直接影响,但对于正准备出手、且依赖贷款较大的“刚需”购房者来说,其影响较大。或会使其暂缓购房计划而继续观望,再等后续政策。若买房需求逐步减少,房源越来越多,或将增强房价下降的预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次央行突然加息,其“信号意义”虽大于实质意义,但对楼市也是利空,而对老百姓则是利好(钱不再继续贬值)。对于此次加息,有学者称“这标志着一个加息周期的开始,很可能进入一个加息通道”但未来是否会真的累进加息,进入连续加息通道还有待观察。同时,加息又是否会使房产税推迟出台也有待静观。诚然,“利空出尽是利好”若此次加息是利空出净,则房价很难立刻出现拐点。虽加息0.25个百分点,对于改变楼市预期不大,短时间内也难使房价大降。但对楼市走势和购房行为,依然会有一些影响。也或将改变目前“卖房的不差钱、不降价;买房的没钱买、没房看”的局面。 笔者在《加息能否改变楼市》一文中,曾言:“如果加息是为降房价,那么已错过了最好的加息时机。”换言之,加息应在被称“史上最严厉”调控出台前后。现加息选在“限购令”后出台,相较之“限购”而言,对楼市和购房者的影响,应不会很大。但相较用金融工具(加息)来调控楼市,比之用行政工具(限购)更显公平合理。而对于各地所出台的“限购令”,无论是所限时间,还是所限内容,同样也应有所“限制”。毕竟房价是否能回归理性、楼市是否能健康发展,不是一个“限”字就能彻底解决的,更非长治久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