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地方土地财政或成“明日黄花”
2010-06-30 09:12:28在宏观调控的大势之下,土地财政已被推上风口浪尖。当房地产信贷日趋收紧、土地已不再成为“香饽饽”,更由于包括“二套房”等一系列新政,楼市销售波澜不惊,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土地GDP与往日巨大落差,地方政府或可考虑谋些其它“赚钱”的营生了。
中国银监会2010年6月15日发布《银监会2009年报》,其中指出,从目前放贷执行和展望,2010年的经济发展环境可能好于2009年,这期间国际金融危机正渐渐趋暖,出口及内需正步上平稳轨迹,有了2009年GDP“保8”的底气,2010年GDP或将“冲10”。在去年信贷投放量猛增的背景下,流动性几乎已到了警戒线,银监会已强调必须优化信贷结构,提升信贷质量,以增强全面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正逐步增加,那么,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业务的风险隐患有可能上升,因而,银监会将集中精力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信贷取向基本面已转向以政府背景为主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为主的产品上,种种迹象表明,银监会对商品房及房地产商业项目的信贷控制已扎紧口子。在宏观调控中,国土部、证监会对上市房企的融资审查也正收紧,一些上市房企的增发方案、融资方案屡屡夭折。其实,房企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已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
最为严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性现金流上遭到了“入不敷出”的尴尬。相关机构针对国内排名前列的A股上市房企调查显示,这里包括万科、金地、保利等地产大鳄,共21家房企,2009年一季度时有13家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而时至2010年同期,却只剩3家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其余18家均为负值;如此庞大的缺口,流动性的支撑是必然的,但由于受制于政府调控,一手商品房销售急剧下降,现金流当然也急剧减少,以及再支持土地和其它成本,这些房企正眼巴巴的盼望相当数量的资金需求,即便是降房价,销售所得对现金流无异杯水车薪,如何保证流动性的支撑成了房地产企业的心病。
当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窘境之时,对土地扩张、圈地囤地的信心则受到连锁性的巨大打击,现在要考虑的不再是土地扩张,而是如何消化原本已经囤进来的土地项目,因为国土资源部已经三令五申,那些囤地项目则变得岌岌可危,不但有开发大限,令房企最为尴尬的是贷款似乎根本无法解决,在当今全国销售量下降之时,再奢谈新项目开发根本就是自绝于地产圈,相当部分房企正在为如何解套伤足脑筋,与此同时,带来的便是土地交易市场的冷落,广东东莞流拍,京城房山流拍等,各地流拍声不绝于耳。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对地方政府而言,却有难言之隐,这就是原本一些地方依赖性极强的土地财政,或成明日黄花。这些年,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无度追逐,在土地财政GDP上盲目攀比,使地价极度膨胀,为推高房价助澜推波,不但如此,高地价也拉下了不少地方主管土地的厅、局、县、市级官员,地方政府在土地上吃、拿、卡、要,暗箱操作,助长土地恶性竞价,使土地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成了高房价的“祸首”,而且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腐败的土壤。2010年6月国内各媒体报道的江西国土系统官员土地腐败群案,即是典型案例。
江西国土腐败群案的警示是十分深刻的,除了权力失控以外,多年来,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有建立过有效的监督体系,相反,还为土地财政大开绿灯。更由于更上一级的政府对地方政府GDP指标的苛求,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土地GDP从暗的到明的、从小来来到放手一搏、从吃饭OK再到收受贿赂,根本无法从源头上进行监控,造成全国许多地方政府普遍性的“以地生财”恶性循环,也充分暴露了国土资源管理权过度集中,权力监管缺失到放任自流的地步。
新政之后,地方土地财政抑或也受了致命性的打击,各地土地GDP跌落迹象明显,当地方政府从收取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大赢家随宏观调控而迅速陨落,同时,那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博弈是否也告一段落?依旧受到市场的关注。土地财政是不是明日黄花?究竟还能维持多久?宏观调控的持续性将成为改变地方土地财政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