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上海楼市调控细则“难产”之谜
2010-06-02 09:35:50中央对楼市的宏观调控政策已逾一个半月,中国有个老规矩,上头政策一出,接下来便是地方版细则。此次中央宏调新政,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一、二线市,可以讲是一次既严格、又颇为难的“大考”,所有地方楼市细则的出台,都将对本地房地产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过分温和,则上面过不了关,弄不好,“顶戴花翎”不保;过分严格,则对地方原先好不容易培养的市场带来难以下咽的苦果。实际上,此次中央新政,房地产“GDP”的潜规则已经被打破。堪称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
2010年4月中旬,中央房地产新政十分明确,抑制楼市投资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今天全国楼市高房价的形成,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似乎已成为“万恶之首”,抑制楼市的投资和投机恐怕是国十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地方细则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及其把控程度,将对楼市走势产生直接影响。
紧跟中央宏调政策之后,京城由于其特殊的位子,匆匆上表。在2010年4月30日发布的京城版细则,以明确要求“暂停对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以及不能提供1年以上北京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北京居民发放贷款”,仅此一条,风头盖过“国十条”,时至今日,京城楼市商品房销量急剧下降,而房价却仍未有实质性下降。更由于上述措词,亦重新在京城楼市中竖起了一道背离市场公平原则的购房“藩篱”。
由于多方利害和利益关系,以及明里暗里的“博弈”,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地方版细则,根本没有可能整齐划一。2010年5月6日深圳细则,原则上是遏制炒家,但实际执行中却隐藏着更大的“矫枉过正”,由于深圳外来迁徙人口达到80%以上,显然,深圳细则的严肃度受到市场的质疑。其它包括浙江、广州、重庆等大型城市已经出台的地方细则,则反映出相对例行公事的格局,当然,这些地方版细则基本上没有离开中央宏观调控的大框架。在各地城市细则纷纷出台的状况下,所呈现出的却是不少城市商品住宅交易下跌明显,二手房价格相对下跌,而交易一蹶不振,仅上海一万余家中介门店,在5月份,4000家门店零成交,歇业打烊屡见不鲜。新房价格仍然处于高位震荡,反弹频频,而豪宅市场依然是逆市上扬,楼市走势在迷茫中徘徊。
上海楼市,也可以绝对堪称国内楼市的一个地区风向标,特别是对长三角整体楼市的影响,上海楼市假如是咳嗽,其它地区则一定有感冒之虞。在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下,上海楼市当然也是跌宕起伏,整个市场交易下降,房价也仅仅是小有松动,地方政府默许之下的“被捂盘”使表面上的均价略有下降,而市场观望气氛十分明显,房产商多犹豫不决,“焦灼”笼罩市场是最为典型的写照。
上海楼市宏观调控地方细则,似乎仍然云里雾里,细则难产引起极大关注,从政府角度,个中最大的难言之隐恐怕还是标本兼治问题。兄弟城市出了那么多地方版细则,但几乎没有可比性,同为一线城市,京城细则大概也只能参考而已,上海细则难产之际,不免让人颇多猜疑。
“上海细则”缘何难产?而市场猜疑早已纷纷扬扬,细则出台则是迟早的事,关键是对后市能带来方向性、决定性影响性的看点究竟有多少?2010年5月2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的表态略有代表性。笔者以为,“上海细则”或将在中央细则框架之下形成国内最具特色,并且相对完善和相对严肃的代表性细则。“上海细则”渐行渐近,2010年6月中旬前或是上海版细则出台之日,可能会有三大政策,或成上海细则主要看点,首先是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坚决打击投资投机购房,实施幅度较大的差异性信贷及税收政策控制多套及抢购行为;其次是平抑房价,坚决遏制房价无序上涨的现象,将从严预售制度,加强网上公示,提高预销售的登记透明度,为防止炒房,严控人为的撤退房现象,增加土地供给,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三是房产税不会轻易出,更由于该税种所涉影响面太广,纠结着多方面问题,即便是试点,也要看国税局的面孔,实际上国税局早先已有过表态,地方无权出台房产税,而事实上,目前楼市高房价的另一主因是楼市的供求失衡,总存量及增量均严重不足,而保障性住房的水平又远不及新增的商品房市场,那么,房产税除了限制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外,更会加重民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负担。当然,从政府长远角度,房产税是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此类税种的敏感性,市场归市场议论,政府更多的时候是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