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收藏博客 | 豪宅博客
    个人资料
  • 姓名:导爹豪宅专家
  • 博客等级:16
  • 博客积分:166273
  • 博客访问:183430
    博客标签

我的好友
  • 博文

捂肉和捂房

2009-10-23 14:51:44

就政府打击“捂盘惜售”问题,正在“南巡”的任志强先生忙中回应,说,政府可以捂肉、捂粮,开发商为什么不可以捂房呢?颇有“只许官家放火、不需开发商点灯”的味道。

这段时间,金超群等几位老男人又开始包公了(导妈说的),其中又有陈州赈粮的折子,可见政府捂粮的历史很悠久了,当然,赵宋王朝是没有冻库捂肉的,但有没有捂生猪,就无从考证了。其实,政府捂肉、捂粮的目的,主要还是在于备战备荒。

进入市场经济,任何储备不仅是备战备荒,同时也是市场调节的有效工具。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大约七亿桶、相当于现有两个月的消费需求,如果加上适当的紧缩或恢复自产,则可维持六到八个月。这大概也是美国政府能让“油民们”情绪基本稳定的原因之一了。

去年,政府很快平息“肉荒”,“捂肉工程”功不可没。说明,在市场经济里,政府“看得见的手”是必不可少的。眼下的“闹房荒”,毫无疑问,始作俑者是半年7.37亿的放款规模,股市楼市成了“通胀预期”中最大的资产载体,特别是做为最大固化资产的房子,更出现了独木桥效应。

资本是流动的、从不当市场的活雷锋。在实体经济方向未明的情况下,只要银根继续宽松,资金就难免要流进股市楼市这两块最大的海绵体,因为股市能搏短、能过渡,楼市既是是实实在在的抵押物、也是欣欣向荣的鸡的屁。

一方面,保八任务尚未取得阶段性胜利、“冲喜”还要继续;另一方面,“房荒”越闹越大,如果再继续下去,或许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难道就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可能吗?有,但光靠什么“二套房贷”、“捂房惜售”等鸡毛掸子,显然不足以改变现实的惯性。关键的是,政府欠缺与银根同样重要的调节筹码——房子。

当一个商品已经成为投资载体时,真实的供求状况就被掩盖了,“预期”就成了影响市场的显性因素了。但这不否定朴素的供需原理的存在。完整的供需原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商品的“供”和“需”的对应关系。房子的供需不是恒定的,停工、捂盘等,都会影响到房子的“供”,而人口红利、改善需求等,都能影响到“需”。

去年老任说,商品房的库存量或许要达到两亿方,以当时的销售速度、光去库存化就需要两到三年。但时间刚过半年,就出现供不应求了吗?难道今年的售房速度是去年的四到六倍?难道今年上半年都没有商品房增量?而实际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去年全年销售总量的80%,大体上可认为今年的售房速度是去年的1.6倍。如然,要么老任去年的担心是不符合实际的,要么可能是、很多房子都“变成蝴蝶飞走了”,呵呵....

目前的“需”,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刚性之“需”,有多少是“抢跑道”预期的弹性之需呢?

第二、商品的“供”和“流动性”的对应关系。眼下钱多人慌、房缺价涨如果是事实,而政府依然明确“保持积极地货币宽松政策”不变,那么,改变现状只能靠可能中的半夜鸡叫了。

回到捂肉和捂房的问题上,“肉荒”为什么很快得到缓解?因为政府有有效的捂肉工程;政府三天两头就有调解楼市的鸡毛掸,但“房荒”为什么得不到缓解?因为政府欠缺捂房工程。

第一、姜部长上任之后的“三年九千亿”保障房工程,自07年起,目前已经进入虚岁三岁了,据说完成量不足30%,即使排除有注水的可能,政府又何来的调节筹码呢?!

第二、去年救楼市的时候,据说,就有让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稳健型国家队、入市当包租公的预案,这从“成熟的租赁市场是产业健康的一部分”的观点看,这个预案是很好的。但最终这个预案让位于立竿见影的“银根冲喜”,国家队的“捂房工程”也宣告阶段性的夭折。而目前“房荒”的市道下,显然不是搞“捂房工程”的时候了。

注:国家队的“捂房工程”,可视为稳定楼市的平准力量,同时也是廉租房的必要补充。当市道不好时,国家队可以收购托市,由国家补贴部分租金出租;当市道过猛时,可以租转售平抑房价。

商品的多用途可变存量,才是调节商品价格最直接、最健康、最廉价的调节筹码,因此说,政府不仅要捂肉、捂粮,也应该适时捂房了!

 

阅读(876) | 评论(0)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暂无评论
  • 发评论
  • 登录 | 注册
  • 最少5个汉字。请勿发表色情、反动的内容或广告,谢谢合作。
    • 请选择表情
    • 真棒
    • 我生气了
    • 我酷吧
    • 微笑
    • 热吻
    • 好害羞
    • 翻白眼
    • 悲伤
    • 抓狂
    • 疑问
    • 窃笑
    • 惊讶
    • 鬼脸
    • 大笑
    • 呲牙
    • 闭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豪宅之家的观点或立场。
    copyright (c) 2004 haozhai.cn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