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杨红旭:房价下跌二成可算“合理回归”
2011-12-15 17:54:25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今天中午公布之后,各界广泛瞩目。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稳中求进,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包括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
在跟很多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房地产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写进了文件,并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另外,会议提出要推进房产税的试点,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的住房困难。
这些政策会对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又都预示着怎样的楼市调控信号呢?马上请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带来评论。
专家称明年房产市场整体是调整年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住房调控政策,用“万众瞩目”来形容想必并不过分,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这个岁末年尾的时候,房地产市场传来了一片萧条的声音,量价齐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给明年的楼市调控定下了严格的基调,那么您认为,明年什么时候房价会出现大家期待的回归呢?
杨红旭:回归已经开始了,从今年9、10月份就已经开始下跌。因为现在只是跌了两个月左右,所以跌幅还不够,跌的时间还太短。我估计要到明年的二季度前后,跌幅就比较可观了,跌的时间也足以让调控效果显著呈现。所以我觉得在明年的上半年之前,这个政策还会按照这样一个基调严格去执行,这是中央层面的。
但是地方层面我估计会有些小动作,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的收入,包括GDP,可能会适度的暗地里放松某些调控政策。但是有明年政策不动摇这样一个总的基调,我认为市场明年整体上讲是一个调整年,这是我的总体判断。
房价出现15%-20%跌幅可视为合理回归
主持人:中央这次不仅明确的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而且更是同时提出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个合理回归我想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副主任祝宝良就认为,所谓的房价合理水平要从两点来理解,一个是老百姓可以买得起房子这就算合理,第二是跟相对的价格水平相比,房价不应该超过CPI过大。那您认为房价回归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算是合理回归吗?
杨红旭:现在提的是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合理回归就是说房价要降,但是跌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要跌到合理水平?那不一定。因为从长期来看,要回归到合理水平它是个长期工程,也就是说房价的涨幅要控制,涨幅不能超过收入涨幅,只要是按照一个比例持续下去,最归有一天它会达到我们的合理水平,也就是跟老百姓的收入相匹配的房价水平。
但是合理回归也好、合理水平也好,这个账都算不清楚。所以房价持续下跌超过三个季度基本上可以说是效果比较显著,一线、二线城市如果说房价整体上出现15%-20%这样一个跌幅,那肯定是可以定义为实现了合理回归。
房产税将推进试点范围或扩大
主持人:推进房产税试点也是您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一个亮点。我想这对于那些拥有多套房产,特别是指望着靠房产投资的这些人来说利益攸关,有人就预测明年的房产税将会继续向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还有计划单列市推广,您同意这样的判断吗?
杨红旭:这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出要推进房产税的试点,以前一直说的是要研究推进,现在是研究两个字没有了,今年的话就是要继续推进。我们知道今年1月份上海和重庆已经是推进了,开始试点了。明年试点城市将会进一步扩大,我认为可能性是非常高,明年扩大不了,后年肯定增加城市数量。
增加城市数量一般来讲应该是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中部的或者西部的一些房价偏高的城市开始进行试征,这样对于想要继续投资拥有多套房产的人来讲是个噩耗,因为你套数多了,面积大了,明年都要交税,所以说这个对于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是一个好政策,我认为推出之后也可能是为部分城市放松或取消限购找了一个台阶下。
保障房建设将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主持人:保障房也是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的,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还有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您认为明年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保障房的配套政策来出台呢?
杨红旭:我认为会的,因为去年和今年主要是抓量的。今年“两会”上提出今年要建一千万套,明年要建一千万套,“十二五”要建3600万套,这个是抓量,量上是大跃进,但是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很多环节靠抓量是不行的,融资方面、建设方面、运营方面、管理方面这四个环节的运行的机制和体制必须要健全完善,所以光有指标没有施工质量,只挖坑,不进行建设,这个是始终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可能明年重点由追求目标、追求量转向完善相关的缓解,完善制度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