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央企难退房市,后市仍将坚挺
2010-12-17 11:32:37国资委“清退令”下发8个月后,实施股权转让的央企屈指可数,国资委有关人士近日表示,78家央企早已上交了退出方案,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同时,政府也要求银行业对这78家央企停贷,以融资渠道收紧倒逼主营业务非房地产央企退出楼市。
一个是“清退令”,另一个是“停贷令”,这78家央企“退房市”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然而,拥有资源优势与权力优势的央企,在抢占资本高地之后会轻易的放弃天赐良机的利润增长点的机会吗?
显然,不是那么容易,这和市场上的质疑声不谋而合。尽管国资委出面解释78家央企早已上交了退出方案,至今仍未有“退房市”行动的质疑声,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多重利益纠结,78家央企“退房市”谈何容易?
首先,相关部门为何不向公众公布这78家央企中的具体退出时间表?央企自主制定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时间表,无疑,这是给将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央企留了后路。尤其是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这好像是央企自己给自己判了个舒舒服服的“无期徒刑”。
其次,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方式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去深究。如果按照国资委的说法,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其实,这是维持现有央企的利益的一种表现,对于不具有资源与权力优势的民营房企来说是有失公正的;如果这78家央企手中现有房地产业务是剥离给其他央企房地产公司,或者如中航系地产业务重组启动,母公司把地产业务注入到深圳中航,通过上市子公司继续控制,这好比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央企并没有退出房地产,而是利用重组规避“清退令”;如果通过市场化手段转到民营房地产公司,这个过程是否涉及贱卖国有资产,也会引来市场的质疑声。
第三,即使按照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现在这78家央企房地产公司将要在5年内退出房地产市场,但是,由于中国产业政策及政府调控政策的背景不一样,中国经济每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会有新政策出台,旧政策淘汰的这样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5年内,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有可能放松,到最终央企能否退出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最大的疑问。尽管这78家央企占全部央企的市场份额较少,它们的退出对于房价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它们是否按时有序退出房地产成为政府政策的公信力的一次考验。
前不久,谷歌和中国政府玩了个小把戏,宣布停止对谷歌搜索服务在中国内地的“过滤审查”,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移到香港后,中国内地网民还能使用google.com来进行检索。央企退出房地产似乎与谷歌退出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78家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央企在抢占资本高地,“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之后,是否改头换面继续涉及房地产业呢?这一切还都值得我们去验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在当前物价不断攀升、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背景下,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么,明年新增信贷目标可能低于今年的7.5万亿元。那么,明年的新增信贷金额目标到底是多少,也成为我们评判2011年楼市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明年的新增信贷金额目标不会大幅缩水,会保证新增信贷具有一定的市场平稳性、连续性。由此我们判断,明年的有可能还会保持一定的市场“流动性”,2011年的楼市发展也会相对平稳,房价也会在坚挺中艰难上涨。
那么,在这样一个宏观市场利好预期下,对于拥有资源优势与权力优势的78家央企来说,尽管政府要求银行业对这78家央企停贷,但是由于操作层面的“灵活性”,有可能导致78家央企的后市发展空间仍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市场前景无限,后市78家央企能否退出房地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