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我家房地产(连载之三)鸡毛蒜皮一家人
2010-02-01 15:28:18
今天的徐泾,因为别墅区的属性
已经成为一个泛地区泛国界的生活住区
当然,其在配套上做得不如古北、碧云、康桥等
但是作为上海较早的别墅聚居区
仍然有大量的老外租住在此
而由于上海居住郊区化的突围趋势
使得外来人口集聚增加
上海人、外来人、本地人,再加老外
一个区域四种人的格局正式宣告形成
徐泾,开门之后的三种改变
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的徐泾乃至整个上海
由于各种外来人口的涌入
原住民的生活添加了新元素
而造成了各种改变
改变之一:人口几何级膨胀
99年时,徐泾居民为2万还包括农地居民
当时的镇长和我们住一个小区,他说未来徐泾人口20万
我们都不敢相信
今天确切地说等到地铁一俟开通,整个指标指日可待
刚到徐泾时,区域的官方语言是“叠斑斑耶斑斑”
今天国语已经成为主流语言
其中还间或着沪语乃至英语
改变之二:原有的平静被打破了
我在徐泾居住一年之后,被问起感受
除了交通不便、空气好之常规回答外
我的切身体会是“睡觉质量好很多”
这在原来居住虹桥路广播大厦沿路是不可想象的
每天在各种车辆的转动声中昏昏睡去,也在同样的震动声昏昏醒来
今天,随着公交的进入带动相关人流车流和物流
徐泾开始喧闹起来,再不是杨明煌所唱“我刚来到的时候,是如此地陌生”
改变之三:消费结构被提升了
在上篇博文中提到,在徐泾买东西你难以还价
小贩一句“先生,侬住别墅的还在乎这几个钱啊?”
噎死你。
我母亲刚来是还得意于这里蔬菜又便宜又新鲜
但是现在也开始在饭桌上叫嚣“菠菜要五块钱一斤哦”
这与其说是通胀带来的,不如说是外来人口提升了消费结构
鸡毛蒜皮的小联合国生活
可以说,今天的徐泾,是“鸡毛蒜皮”四种人的生活主场
鸡:徐泾原住民,当然是老一代,他们养鸡种菜,慢速生活
毛:今天再用“老毛子”称呼他们颇为不敬,人家金发碧眼可能是C什么O
蒜:拜周立波所赐,大蒜头用来形容外来人口,应该不算变异
皮:都说上海人要面子,所以用“皮”来形容也比较贴切
四种人在一个平方公里不到的地方群居着,
彼此的观念碰撞也彼此影响着——
今天,在徐泾看到老外乱穿马路别奇怪,同化而已
今天,在菜场看到上海人“叠斑斑耶斑斑”也别奇怪
今天,在路上听到硬帮帮的上海话问路也很正常
今天,在公园有人用国语跟你搭讪更加不以为奇
第三种,是外来人口融入上海的语言尝试
第四种,却是本地住民想“冲出徐泾走向上海”的掩饰
人群异化,造成房产需求异化
从房地产方面而言
由于徐泾有包括上海家化、妮维雅、家乐福等企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人口
他们的涌入,最直接带旺的是徐泾住房的出租率
包括原住民的私房、少量公寓物业乃至沿街商铺
但是,其对于区域内二手房的带动力是间接的或者说是有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徐泾涨不过张江的道理
消费对象的层次决定了房地产需求的类型
一、二手房的销售仍然需要依托市区居民的迁徙和外来生意者
但是由于徐泾公寓开发曾经断层
即早期开发产品款式落伍且量能有限
造成目前一、二手房单价落差在35%以上
徐泾房价,往哪里去?
二号线固然将带动徐泾的房价,但出现两种走势可能都是存在的:
一种可能,一人得道鸡鸭升天,新盘带动老盘价升量增
另一种,是在人口导入和市场热度“双有限”背景下,新老盘价差进一步拉大
第二种可能会衍生出另一种可能的走向
老盘的出路将主要寻求以出租为主,收获物业的持有收益,
这对于短期投资者而言,势必在资金回笼上要面临持久战的压力
但是目前新盘已经报价接近两万
这应该是一个透支未来价格的价格
徐泾的利好在于大虹桥、地铁和奥特莱斯
但,大虹桥至少要三年后才可以展现“商务区”的雏形
即大量有(房产)消费能力的人群将在(至少)三年后逐步进入
地铁是半年后即将兑现的不假
奥特莱斯作为商业配套的价值,其实不如高泾路别墅区门口的家乐福
毕竟衣服是“非经常性需求”,家乐福则是“天天见”
因此,对于有意于投资徐泾房产者的建议是:
不妨考虑非租非售之外的第三种模式,即“租转售”模式的运用
徐泾作为上海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
其有望房产发展方面进行局部金融创新
走出一条值得研究的投资者培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