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银信合作造成"缺口"沟壑难填 信托公司或面临被控股
2011-06-01 15:38:46《中国经济网》于2011年5月25日发表“银信合作造成"缺口"沟壑难填 信托公司或面临被控股”,全文如下:
据媒体报道,截至5月24日,已有50家信托公司公布了其2010年年报。结果显示,平安信托、中融信托等均面临净资本缺口的难题。平安信托目前是全行业净资本规模最大的信托公司,而中融信托在全行业中,信托业务收入最多。披露的数据中,净资产高达43.83亿元,而集合信托规模仅有区区16亿元的建信信托,净资本竟也出现不足。“龙头”企业净资本告急让外界对整个信托业疑虑重重,业界预计,未来不少信托公司将面临发展停滞或者被控股的选择。
合作疯长带来的缺口
中融信托大股东经纬纺机4月22日公告称,截至2010年底,中融信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1799.37亿元,各项风险资本之和超过65亿元,净资产约为15.39亿元,净资本约为12.30亿元,净资本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40%的监管指标要求,但净资本占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比例低于监管要求,但中融信托“净资本/各项业务风险资本之和”的值仅为18.92%。因此,经纬纺机决定联合中植集团、新星房地产等再次对中融信托增资16亿元,其中2亿元进入注册资本,14亿元计入资本公积。增资完成后,中融信托注册资本由14亿增至16亿。然而公告坦承,“据中融信托管理层预计,截至2011年12月末中融信托净资本缺口将达16亿元,即2011年中融信托需股权融资金额至少约16亿元。”
净资本存在缺口的问题上,业内人士对于市场风格异常“激进”的中融信托尚能预料,但对平安信托的净资本也即将触线都大跌眼镜。平安信托的年报显示,其净资本100.38亿元,各项业务风险资本之和94.27亿元,“净资本/各项业务风险资本之和”为106%,距离100%的最低要求已经仅有一步之遥。
分析人士指出,信托公司净资本面临净资本缺口,与它们在2010年之前大规模做了信贷类银信合作业务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30日,中融信托、平安信托、建信信托的银信合作规模就已分别高达1643亿元、915亿元、683亿元。以建信信托为例,2009年7月底建行控股后,银信合作立即疯长,年报显示,其信托资产规模660.16亿元,而与关联方交易的余额高达638.79亿元,“主要为公司与控股股东建行开展的银信合作业务”。
2010年,银信合作规模突破2万亿,大大削弱了信贷管控效果,引发监管层高度关注。为此,监管层8月颁布施行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今年1月27日,净资本计算标准正式下发,只给予了信托公司不到一年的“过渡期”,年底不达标将被暂停信托业务。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很多银信合作的合同,在今年底前结束不了,这就令平安信托、中融信托、建信信托等公司感受到上述净资本约束之痛。
长不大或被控股的选择
事实却是如此,去年8月开始施行的《办法》正在深刻改变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能力。
长期以来,信托业一直存在平均注册资本金偏小,风险不对等的问题,信托行业整体面临增资压力。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目前国内64家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合计只有694亿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0.84亿元。
在银行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净资本问题进一步暴露。为维护客户,银行把相关客户推荐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设计一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客户提供融资,银行代销该信托计划。而受目前负利率的影响,大量储蓄存款“出逃”,转为理财资金,正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以往信贷类银信合作中,信托公司的收益通常只有0.3%左右。在新模式中,信托公司尽管很多情况下仍然沦为“通道”,但所能获得的收益却暴涨5-10倍。信托公司议价能力的陡升,一方面是因为信托公司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要承担实质性的风险责任,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办法》出台后,净资本显得很珍贵。在净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信托公司要提高收入,只能将净资本“摆布”到收益最高的业务上去。
业内人士指出,这正是信托公司转变增长方式的方向所在。信托公司的ROE水平进一步降低的同时,信托业的“二八定律”将进一步显现。股东实力不强的信托公司,面临“要么永远长不大,要么让有实力的央企或者大金融机构来控股”的抉择。
这一趋势,从去年信托发行市场可见一斑。在部分公司因资本金问题限制业务发展时,资源却加速向处于行业金字塔顶端的几家公司集中。统计显示,2010年产品成立数量居行业前三位的信托公司,成立产品数量合计占到行业的28.85%,前5位和前10位的占比分别是38.42%和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