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300亿美元吹起中国PE泡沫
2011-05-23 15:13:23《中国经营报》于2011年5月14日发表“300亿美元吹起中国PE泡沫”,全文如下:
一位乳业人士在一个论坛上换回来的一堆名片中,他发现90%都是做股权投资的。看着游走在会场的各位PE(私募股权基金)人士,他感慨这个市场的热度和疯狂。
事实上,在房地产受到打压,股票二级市场表现不温不火的情况下,大量资本开始流向PE,造成了这个行业“疯狂”的乱象——到处有新人抢项目,项目估值越追越高。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PE人士坦言,PE目前不得不面对投资项目难找的难题,而且这个行业泡沫严重。“不久的未来将有一批PE赚不到钱,才会唤起人们的风险意识。”一位PE人士对记者坦言。
“人傻钱多速来,”一句调侃的话,如今用来描述中国的PE市场倒很贴切。
据清科集团创始人、总裁倪正东介绍,与十年前相比,现在创投和私募基金资金募集规模、投资金额空前庞大,退出也非常活跃。据清科集团统计,2010年中国创投和私募基金募集资金总额为300多亿美元,投资金额达150亿美元,投资公司数为1200家。而今年第一季度,私募基金的增长速度再创新高,当季共募资金120亿美元,投出40亿美元。
近期,不少几十亿元规模基金的出现,表现出流动性宽裕,“钱多”显而易见。事实上,还有更多规模小的亿元基金存在。清科研究中心认为,2011年中国市场中的新募基金数量将突破上年创下的历史新高,募资总量直逼300亿美元。
亚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合伙人兼CEO孙炯说:“钱太多,是造成PE泛滥的主要原因。调控下的房地产,挤去很多资金,股票二级市场也不理想,这些资金就涌向了有赚钱效应的PE行业。”
孙炯的这一说法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一些负责基金募集的合伙人表示,此前募集基金的周期很长,现在时间缩短不说,规模也更大。
青云创投董事总经理林霆更直白地表示:“现在不仅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做PE,连山西的煤老板也开始玩PE了。”
全民PE的疯狂
但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危机暗藏。
中国市场上的PE绝大部分都以少数股权的形式注资到高速成长的中小企业,甚至集中于Pre-IPO阶段的项目。而PE的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在某些项目的投资中,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魏业华表示,“现在一个较好的项目,会出现好多家基金来抢,问题不在于竞争,而是有些基金很随意,只要他们分析此项目有可能上市,他们会把价格抬得很高,造成我们很难投资。”
行业的危机,身处一线的PE们已经感受明显。
比如创业板的财富效应,引起了投资Pre-IPO项目的热潮,一时间,本来投资早中期的VC开始往中后期投资,VC投资PE化明显。现在甚至出现了逆转,PE开始往早中期投了。
“在收割几遍之后,PE不得不加入到培养新项目中来。”一位VC人士向记者抱怨。
竞争的惨烈让PE人士感同身受,各个论坛上都是手拿大把名片的PE在找项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锋是支持做大做强PE的专家之一,“中国PE发展远远不够,PE不仅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还可以起到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至于有些PE亏钱了,这也是正常的,如果哪个行业傻子进来都能赚钱,那说明这个行业还不正常。”何小锋说。
从“顺风车”到“伴随成长”
为了摆脱蓝海,在投资模式上,一些PE已经开始创新。
赛伯乐中国投资资深合作人尚选玉向记者介绍,赛伯乐深度参与地方的产业规划,结合当地的实际规划产业方向,然后联合大的企业集团进行产业园区平台建设,比如,与海南国资委成立海南中投联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组建新兴产业基金,打造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平台。在上海有“正泰太阳能——上海正泰光伏产业园——上海正赛联基金”、无锡有“聚光科技——无锡物联网产业园——无锡物联网产业基金”。
在尚选玉看来,这种模式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解决了项目源的问题;二是基金退出找到了门路,上市退出毕竟是小概率事件,通过大企业的收购应该是主流,这样就解决了基金退出的后顾之忧。
首创成长基金董事总经理柯钢则认为,在新的环境下PE要脱颖而出,有两张牌可打。一是解决项目渠道的问题,渠道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可以保证PE能找到合适的项目,比如首创可以借力首创担保的数据库从中挑选;另一个就是PE要从“被动资本”向“积极资本”转型。过去PE投资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并不多,只是搭企业的顺风车获利,而现在需要真正发现价值以及同企业一起创造价值,多做增值服务。
“PE应该改变‘狂做财务模型’的投资人形象,向多元化和高端发展。”一位PE人士向记者指出,“不过,人才的束缚依然是中国PE行业最大的问题,培养更多合格甚至优秀的PE人才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