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宏观调控不能倒退为政策投机
2010-07-23 11:45:032010年是全球和中国从危机经济走向常态经济的关键年份,宏观调控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从去年年底至今,对宏观调控争议颇多。
仅仅出于理念的不同,争议尚可理解,但调控目标所指不明确,则让人担忧调控的科学性。在模糊的调控过程中,留下了广阔的各自解读空间,各利益团体在解读过程中大量夹带私货。这是典型的预期不明确的恶果。只有目标清晰、规则独立、符合公共利益的宏观调控,才能明确预期。
调控的核心在于明确制度预期,而在具体的调控手段上充分体现专业性、程度性与规则的独立性。
所谓的制度预期明确,是指调控指向重构公平、有序的经济生态,而不是指在具体的市场举措上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明确的制度预期与模糊的技术处理,可以将市场内幕交易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达成市场公正。
人们并不奢望央行行长在加息之前向市场表态,央行将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格林斯潘每次运用利率手段之前都云山雾罩。但是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必须明确,欧盟主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超过警戒线,加息将随之而来。相应的参考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如果经济数据指向紧缩,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相反,则减少货币投放量。而美国则以信用债作为货由发行的根本,能够发出多少债券,基础货币的发行量就会相应增加。上述货币发行方式利弊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能够让市场形成明确的制度预期。
正如房地产调控,大可不必让市场投资者猜测何时增加交易税,但调控的目标是以消费需求代替投资需求、以公共财政代替漏洞处处的土地财政,完全可以公之于众。
精准的调控建立在分析的专业与机构、程序的独立之上。我国之所以在2008年年初、年尾发生180度大转变,是因为没有预见到近在眉睫的次贷危机,虽然金融市场在2007年已经反映,但出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经济智囊们对此十分隔膜。
规则独立与专业机构至今无法独立,民众高山仰止的政府智囊们越来越成为政策传声筒,而央行与市场的独立性遥遥无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证券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仍然是为国企解困,为地方政府充实“粮仓”。更不必提地方层出不穷的政绩工程,贫困县政府的豪华“白宫”,何处可以见到人大监督的芳踪?
调控理念与手段有模糊,以及刻意模糊背后的利益背影,业已造成严重后果。
调控的周期越来越短,调控的投机色彩越来越重。以房地产调控为例,2008年试图抑制房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迅速变异为鼓励房地产投资与消费;2009年房地产泡沫大增,年底到今年4月再次出台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仅仅三个月,随着实体经济数据下行,有关放松信贷的言论再次上升。这并不止于言论,从7月初以来,银行间的拆借利率显示,货币有宽松迹象,一些银行给投资性购房松绑。而2010年之前的每次房地产宏观调控都成为房价大涨的预演,调控成为空调的代名词,也给了投资者极大的精神鼓励。如此以往,调控的社会成本将越来越高。
投机式调控的另一个恶果显而易见,由于调控遭遇既得利益的极大抵抗,不得不屡出猛药,动辄以史上最严厉的调控面目出台,近例有2010年的房地产新政,远例则是2005年被称为“国八条”的房地产调控。可悲的是,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调控,反而使经济大起大落成为常态。
不折腾,谈何易。
最后,让我们谨记宏观调控的宗旨,是为了让追逐现代化数百年的国家,在未来的百年中,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为了让大多数人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每一次调控,都决定了我们离这个目标,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