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国庆征文:怀念“石库门”
2009-10-22 16:39:21
一想起“石库门”,心中就象打翻的五味瓶。此时此刻,怀念“石库门”,颇多的感触以及儿时的记忆,十分的清晰,这种特殊的情结难以抹去。
自从在“石库门”中出生到市政动拆迁,少说也伴随了半个甲子。迄今,原本的“石库门”早已荡然无存,哪怕是一丝痕迹,或者一个什么印记,抑或是可以让人触景生情的,总之,凡是物质的东西,已抹得干干净净。剩下的,能够保留的,可以定格的,便是留在脑海中的记忆。
石库门,可以为中国建筑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和北京四合院一样,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上海“石库门”,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便渐渐鼎盛。“石库门”在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的同时,还因为其融入了大量的欧洲建筑元素而被誉为最具有海派文化底蕴的特色建筑之一。石库门既具有居住的舒适温馨感,建筑又兼有十分明显的连排洋房韵味,青砖砌成的外墙不加任何装饰,牢固的石料门框,中间两扇乌漆抹黑或朱红色的厚实木门,上缀两个虎头铜环门饰,煞是气派非凡。
上海“石库门”,160余年的历史沉淀,不仅仅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在整整两代上海人中间同样留下铭刻于心中的印记。
石库门建筑,房型设计组合十分精致实用,含蓄而不奢华。因房间多,居住密度高,因而在旧时,石库门又有“七十二家房客”之称,这“七十二家房客”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在石库门中尽情展现,且是一派其乐融融的。
在“石库门”里,那种真诚的邻里关系,不分张家李家、王家赵家,凡长辈极受尊敬,小辈人人呵护有加,水、电、煤使用中互相谦让,煤球炉共用、电灯泡共用、水龙头共用,俨然一个大家庭,你敬我让,互帮互衬蔚然成风。尊老爱幼,礼仪谦让人人自律。
“石库门”建筑,基本以成片群落为主,前后左右弄堂设计十分精到,为居住者提供最大的生活和出行方便。每个单元分别有前后门,一般前门多为石框木门,进门为天井、“前客堂”、“左右厢房”、“扶梯间”、二楼有“前后厢房”以及“错层亭子间”等,“亭子间”楼下为“灶披间”,三楼则公用晒台。这“七十二家房客”天天生活在一个石库门里,厨房和晒台都是绝对公用的。
“石库门”里的房客中,双职工不用担心子女的上学吃饭问题,很多爷爷奶奶会主动照顾这些“孙子”、“孙囡”,而且分文不取;也不用担心家里老人有个头痛脚热,这里有的是“儿子”、“女儿”,根本不用关照,都是绝对主动送医问药;不用担心晒出去的被子、衣物遭受淋雨之灾,邻里一定会帮你收好叠齐,双职工也不用担心晚上呒没菜吃,隔壁张家姆妈,李家阿奶会帮你从菜场捎带荤素菜肴,也不用担心热水瓶缺水,下班到家热水瓶只只都是满满的。“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小孩子基本是吃众家饭菜长大的,哪一个家里小菜少了,小孩子会端着饭碗到东家到西家,这里吃一点,那里挟一点,实在是无忧无虑。计划经济年代每家都有每家的苦衷,但你不用担心小孩正在长个头,张家也好、李家也罢,牛奶鸡蛋、小吃下饭,对任何小孩子是从来不会计较“铜钿”多少,视如己出。以致于动拆迁多年,仍互相来往,真真应了中国人一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
半个甲子的石库门生活,不仅仅是怀念,而且是一种“感情”,更有一个“恋情”。关于“石库门”向阳院,“老上海”一定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电视机、录音机还是稀罕“奢侈品”,街道调拨给里弄居民小组的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那时,文革尚未结束,每个居民小组成立一个“向阳院”,主要是组织在校学生落实革命政策,宣传革命精神,学习革命文件,要求人人争当“向阳院”革命积极分子。电视机由居民小组长保管,二层木箱子加二层锁,只要是晴天,放在弄堂比较宽敞的地方,实行公共收视。早至下午4、5点钟,电视放映点的凳子已是前三排、后三排,那种仿佛集中欣赏“宝物”一般,人的嘈杂声盖过了电视机的音量,结果象是看无声电影,影片多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主要题材,石库门总是在诉说和演绎着不同时代的故事。
上海“石库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改造和发展,大部分已被拆除,有幸得以留下来的那一部分,真正地成为了一种稀罕物。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怀念,更是一个城市饱经沧桑和时代变迁的见证。“石库门”之所以获青睐的指数不断上升,因为这种已渐渐演变为一种纪念的东西承载着太多的情结,而且更因为今天的生活标准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石库门”的的确确影响过上海至少二代人。而上海卢湾区的“新天地”,堪称上海“石库门”整旧如旧的典型,但也仅仅作为一种痕迹,和一个为了忘却的纪念而保留着“石库门”的元素,因为这种“石库门”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和外貌,里子再也不见“客堂间”或“厢房”之类。“石库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城市天际线渐渐不再有“石库门”的轮廓。
“石库门”如今已是“斯人”已去,对其的眷恋,因为有半个甲子的伴随和儿时的快乐时光,因而在脑海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石库门”,在让人怀念的同时,其留下的经典魅力将与更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跨世纪的上海民居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