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妇女儿童能顶半边商业天
2012-03-16 11:10:42从有商业地产定位这个说法以来,尽管绝对时期不长,但因为上海商业市场的庞大需求,平静微澜之下关于业态、品牌、定位、设计等商业地壳运动其实已经完成了多次自我结构调节。 N多年前,我们对于商业地产定位所谓的因人而异,只是体现在区域客群、建筑形态、区域属性等方面的不同——诸如“住古北和住莘庄的不一样”、“住别墅和住公寓的不一样”以及“商业区商业和生活区商业不一样”等角度。今天,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上海,外来人口租赁化居住,对于商业配置的个性化要求,值得商业地产从业人员,在前期定位、产品思考以及业态和品牌选择方面,要更有针对性。
最近几年在上海被叫滥的所谓几个国际化社区,其实除了古北和联洋,其他几个基本没有完全得到市场和同业的认可,但不否认的是,因为“国际化人群分布聚集点”的行程,这种因为肤色带来的国际化群聚已经行程。而环顾这些暂定名为“国际化人群集中的社区”,其商业定位和普通商业区、传统豪宅区,在做法上还是存在相当差别。而并非我们之前所言“有钱人的喜好都是一样的”之粗放化认知。在以上这些国际化人群集中的社区,其最内在的属性差异体现在入驻取得的方式,并非采用购置而多数采用租赁,这些“稳定居住的流动人群”复合属性,决定了商业体在面对这些终端客户时候因人而异所作出的各种调整。邻里中心这个源自于新加坡的商业概念,最早在定位于花园式工业园的苏州金鸡湖之居住园区中运用,而其快速复制的态势,在上海也生根落地,但因为上海的国际化人群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种邻里中心的商业体已经不知不觉中升级成了“国际级邻里中心”。这些稳健居住的流动人群,对于居住的时效性可以用“是家居而非家具”这个着眼点来分辨,因为他们的短效稳健兼容性,所以他们对于家居的侧重,不在乎是否购买红木家具来体现消费档次,而是更青睐于我们所谓的软装。而这种软装,对于是否便利和收纳的要求,高于我们传统对于“是否实木、是否殷实”的消费标准。又比如,在这些国际化邻里商业体中,对于儿童的侧重是大大超出我们对于商业定位中儿童所占份额的,一方面老外子女多另一方面源于他们对于家庭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以浦东花木板块的嘉里城为例,在内部商业业态分布中,儿童消费儿童参与的业态达到了9家之多!同样是该案例,其另一个大胆有别于常规的做法,是把SPA放在了黄金楼层的一楼,这是个非常大胆但其实也非常可以理解的做法,叫嚣了多时的体验式商业终于有了登堂入室的一天,而针对“妇女儿童在商业中能顶半边天”,采用“以消费终端需要来颠覆常规商业布局”的方式,也值得很多“一层给女性,但仅限于购买性消费”的商家,来一次“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商业提级。另一方面,在商业配置的软件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要求,比如诸如OLE超市的员工不仅要懂外语,还要略懂欧美饮食习惯,这就有点像我们一直以来对销售人员纠结于“到底是营业员化还是顾问化”的争论,商业服务到商业导购的进阶,对于人这个本能交流载体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了个性,关键在于“硬件和软件个性配置的协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