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保障房,大胆作假、大胆申请
2011-09-13 16:48:50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近两年北京就是一个12-15万套的水平,上海2010年9万套,2009年15万套。如果加上二手住宅交易量,这两个城市一年的水平就是30-35万套。
而这两个城市常住人口北京市2000万,上海是2300万人,分别户数大致是870万户和1000万户。一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商品住宅的交易量只相当于总户数的3-4%区间。也就是说,每一年这两个城市只有3-4%的户数能够买住宅。如果考虑到外地人到这两个城市买房,考虑到本地人在多套房的基础上继续买房,实际上这两个城市每年只有2.5-3%的户数能够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由此可见,为什么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两地的商品住宅依然能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了。需求大,而能够改善的还是少数。
现在鼓励大建保障房的人认为,这正好说明大建保障房的必要性。其实看一看每一个城市真实的保障住房需求量,了解一下各级政府有多少经济实力能保障超过一半以上家庭户的住房需求,考察一下究竟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覆盖的人口和家庭户多,就能够了解我们在今后五年建设那么大量的保障房,是多么的荒唐了。
以上海市为例,从去年开始,上海经适房的申请供应工作启动以来,直到现在,上海10个中心城区加上闵行、宝山、青浦三个区,按照政府的现行配售标准,共受理申请家庭合计3.31万户,通过政府核查的家庭为2.87万户。后面还有经适房摇号选房和购买合同签订两个关口。估计最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户数最多应该只有2.5万户上下。而上海2010-2012三年全市经济适用房的硬计划目标是多少呢?是30万套。30万套的硬计划供给量和2.5万户的实际需求量存在着27.5万户的量差。说白了,这就是政治任务和经济实际需求的位差。
多出来这么多的经济适用房,未来的出路在哪儿?一是降低配售标准,圈进更多的人来买经济适用房;二是将经济适用房改为商品住房通过市场出售消化掉。
面对着如此巨量的、多余的经济适用房,嗅觉灵敏的一批上海人已经发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住房财产的机会了。充其量政府对每一户或每一个成年劳动者的住房、收入和财产的监控统计也只能上溯1-2年。这是政府的能力限制。一批上海人(当然是极少数人)现在正在处理、分割、分流自己的财产和收入,不是采取加名的办法,而是采取减名、去名、转名的办法,去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住房财产没了,名下的汽车易主了,实名制的股票账户清空或消失了,银行里的存款量化转移了。去博第二次的保障房(主要是经济适用房,未来上海可能出现的限价房)的配售,以便完成名义上以自住为目的,而实际上以投资获利为目的的民生工程。
环顾全国各地政府,正在成千成万数量级的涮掉不符合真实情况的保障房申请户,就可以知道目前保障房工程正在制造全国最大的失信造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