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高校债务岂能一抹了之
2011-03-18 10:18:40在近几年全国政协教育界别会议上,教育资金紧张永远是热门话题,今年同样如此,从报道看,委员们讨论的重点转移到行政力量通过行政倾向性拨款加强对高校控制。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将补上教育欠帐,教育经费怎么分配、怎么用,直接决定了中国教育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高校存在重大体制难题,导致高校成破产集聚地,成为公共财政的黑洞。
第一,教育与行政不分。
我国多数高校负债累累、资金紧张,但财政的拨款方式却充斥了陈腐的行政气息。国家通过“211”、“985”等立项,进行高校选拔赛,将资金向项目获得者倾斜。高校领导最重要的任务是跑步钱进争取经费,大大强化了行政权力对学校、对教学的干预。
立项拨款并没有让国内名校成为国际一流,相反,中国的高校衙门与企业双重色彩集于一身,高校管理者异化为地方大员,离国际名校的实质越来越远。
作为中国市场化高校的领头人,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讨论时希望财政部门“增加一些常规经费,不用去审批的,比如说教学人头费,我们高校的学生人头费,不要说跟香港比,就是跟国际上的一般水平都相差甚远。千万不要再制造行政权力对于大学的干预”。政府要做的是对公立高校建立基本财政制度,保证拨款经费的透明、高效即可。
去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要求高校主动公开“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12个方面的内容,但高校经费预决算直到目前为止还是个黑洞,外人看不透,知情人不肯说。
第二,公立高校公益与市场不分。
我国私立高校有名无实,发展不快,而公立学校借助教育资源与政府支持,成为市场化主体,公益与市场难以区分。
高校帐本不透明,不市场化办学的收益计算在内,导致亏了算社会的,赢了算学校和自己的。
高校扩张过快与银行过度借贷有关,有政府信用背书,银行有恃无恐,而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系统门槛过高、速度太慢,是高校负债的根源。高校负债累累,成为财政的重大负担。200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上表示,扩招后,高校投入增长了约5000多个亿,其中2000个亿是贷款,政府投入了500个亿。业内人士表示,2000亿元的贷款是保守估计,估计得翻番。
偿还本息是高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由财政也就是纳税人买单。根据中央的有关文件,中央将对各地化解高校债务进行补贴,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补贴分别为40%、60%和80%。2007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一次性地免除了全省高校高达130多亿元的贷款,山东省2011年通过提高生均拨款数额、鼓励高校进行土地置换、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学校开源节流、节约办学等措施,化解债务。其他省市大同小异,高校负债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由土地置换、由银团重新进行债务组合化解,也就是由社会承担。
高校享受了与地方投融资平台同等的优惠待遇,这哪里是一所所高校,分明是一个个政府部门;高校各系所不仅是教书育人科研场所,更是扩招、办班、办公司的商人,各大学城哪里是教育基地,分明是商业地产的基地。地方政府对以大学城为名的商业地产的兴趣与高校的贷款扩招模式一拍即合,东方大学城等项目垮台仍未能叫醒利益迷局中人。
第三,拨款少与浪费集于一身。
我国教育拨款捉襟见肘,“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支出方面,“十二五”计划支出相当于“十一五”的2.15倍,这只是在达成1993年的目标。从今年开始,政府决定补上欠帐。
即便经费如此窘迫,依然没能阻止浪费。2007年时任人大代表洪可柱在两会上表示,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四所名校仅“十五”期间就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而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投资18亿元(每年投入6亿,三年共计18亿),银行争相贷款。因为财政拨款花不完政府要收回,高校浪费惊人。某顶尖高校设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宾馆。
欧美等国解决高校经费问题,路径清晰,公立学校由政府拨款,私立学校由基金会、社会捐款、学费、基金理财收入等维持。高校可以获得贷款优惠利率,由政府补贴,但贷款的与学校自有资金必须用于教育,以防止学校将贷款挪用作商业项目。市场的归市场,凯撒的归凯撒,大学才有前途。
高校与市场的精神内核相同,需要的都是独立之精神、求真之品格,才能有创新能力与发展前景。减免高校负债,容易;培养高校创新体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