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谨防豪宅进入A货时代
2010-12-06 10:29:33最近几天看报纸,房地产一片嚣张,不断看到各种大致意思是“调控折腾了大半天,房价都没有实质下跌”的标题。而在这些行文其中,高端物业即所谓的豪宅更加因为逆市上涨而得意洋洋。这种情绪的登峰造极之笔,是上周有媒体呼吁以后以单价10万人民币为标准来作为豪宅准入门槛。
天下大乱,搭上开往豪宅的“词悬浮”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豪宅之于媒体就像夜总会,这事在定义上可大可小。如果轮到最近扫黄打非,那么就低调一点以回避日益拉紧的风声;而如果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又此起彼伏般浓妆艳抹招摇过市。
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不是国内没有豪宅的鉴定标准,而是发布这些鉴定标准的机构都无法在地产诸侯纷争的时代里确立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正所谓一个专家在走穴,可以上午说居住市中心是未来方向而下午则翻脸比翻书还快地变成居住城郊才是时尚趋势一般。
豪宅的天地没有一哥,决定了人人都可以自封一哥。所以我们先是看到市中心因为地段寸土寸金而豪宅一片,而那些“边境上的市中心”也开始打起擦边球地“待到夜深人静时出来吼上一嗓子,外环区域因为地段的先天不足所以不敢在白天放肆叫嚣,但因为在产品过程中有些许自以为是特征,固然也用大隐隐于市的调性来宣扬自己为豪宅身份。
据我所知,整个上海除了解放报业集团下属的【解放日报】和【新闻晨报】还不容许让豪宅两个字登堂入室,其他媒体已经习以为常地为豪宅和伪豪宅们大开其门并恭迎入室。
那辆开往豪宅的“词悬浮”上,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以价格为标准,将催生豪宅A货时代
09年搭上地产疯牛病一年,年末的时候有人开始叫嚣“单价5万始为豪宅”的理论,话音未落我们就迅速发现很多原先在3.8万到4.5万单价的楼盘,一夜提速5万元。、
理由?不到5万不豪宅!
而如今叫嚣的10万单价标准,除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那些原本躲在黑漆漆的角落里噤若寒蝉的开发商们勇于调价勇于自报豪宅之外,豪宅这个物业本身从外观到内里,还是“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就在你的面前!”
以价格为标准,除了鼓励开发商乱报价之外,也将一定程度上催生豪宅A货时代将正式拉开序幕——
遥想,当年襄阳路缘何看上LV?还不是因为这个戴着两个字母LOGO的规则纹路包裹因为经常被在电视上、杂志上和路上雍容华贵到妆容如立邦漆一样光滑的女士们身上被看到而掀起一股崇拜之风,这风背后我们看到了诸如前台小姐为了买个LV而吃了大半年的方便面而就为了在某一天上班时被一声惊叹:“喔唷,侬大出来了嘛?LV哦!”时候的得意。
襄阳路A货LV正是在这样大背景下应运而生,400大洋搞掂,做的和8000的一模一样,那些方便面美女们由此后悔上大半年。这种例子太多了!
如今豪宅以10万单价为限,表面上看来是开发商得益,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豪宅隔壁或转角地方的售楼处也会听到如下的说教:“侬想呀,我们和他们就一街之隔,单价就便宜了2万,品质大家都差不多的,性价比高呀!”
如若你迁怒于一街之隔那个开发商乱提价,那么正好隐藏了这个对岸“性价比”的心理迎合,至于品质啊服务啊则已经在“单价便宜2万”的教唆中被“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呼唤建立正统的豪宅研究院
如今各种房地产相关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杂草丛生。对于豪宅而言,始终拿不出一套具备说服力,具备指导性,更具备前瞻性的豪宅界定纲要,给这个混乱的豪宅市场来一场名正言顺的“跑道划分”。
首先,要扭转豪宅因“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悖论。正因为市中心寸土寸金且呈递减态势,如何珍惜开发市中心更加要被提升日事议程,那些因为背靠市中心而随便了事却也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应该被这种标准体系剔除在外。
其次,要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建立对豪宅开发商资质的评估。一些以开发新村为起点的开发商,并非不能建豪宅,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用新村开发的开发理念在选材上、景观上、服务上,是无法用是否被歧视这样的主题来沟通是否具备豪宅开发资质的问题的。
第三,需要建立豪宅产品目录上的必修和选修。豪宅在产品上必须做到的工艺和要求,是给予开发商的要求也是给予消费者在验收时的评判标准,而选修则可以根据开发商的市场调研和客户定位来进行选修,但这方面也要满足选修标准的数量而非形成可选可不选。再也不要出现如今那种“石材一干挂就当豪宅”的混沌和愚昧。
其实建立豪宅研究院,之于投资方也有利可图——通过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确立了这种权威性,其一方面可以树立豪宅“人民银行”的江湖地位来评判真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或许豪宅验收资质来形成一种商业模式,成为豪宅验房的事务所,其三可以运用相关理论的传播渠道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块。
如今的局面是——世上本没有豪宅,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豪宅;而我们希望出现一种归置之后的局面是——豪宅,不是人人可以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