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园林景观之极:禅境 【“景春杯”征文】
2010-09-08 14:33:19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其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水平,还鲜明地折射出其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且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及中国传统艺术思想。
笔者在《景观的“有”与“无”》文中提到“景观的‘无’,犹如中国画的留白”。而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飞白、破笔、沙笔等所造成的虚势,正是其章法审美效果的精妙处。其表现为一种“空灵”的美,而这种“空灵美”,更透出某种“禅意”。
如果说,中国书画是用笔墨,来营造一种既有气势磅礴、雄浑苍茫的豪壮美,又有杏花烟雨、云遮雾障的自然境界(即中国书画的极致)。那景观则是,以壁石为纸,草木为绘,更兼流水灯光,构成“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之景观种种“意境”。每一种“意境”,都是景观设计师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摹复制。换言之,“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恰如拈花微笑间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理。禅的超然胸襟、简古清逸,最易与萧疏清旷的景观融为一体。故中国历代山水造园名家大多具有禅家精神,其作品常会不经意间体现出“禅境”。
中国园林景观,独具“神秘自在,隐匿绝俗”韵味。在世界园林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深层的、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文化血脉里暗涌着禅文化。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禅之自然之心,人之自然之境。禅与自然美学一样,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景观追求禅之自然生态,是一种艺术再现。观者能从“禅境”中获得“妙在景外”的超然心得,因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而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景观营造若达到“禅境”,便窥测到人的心灵,寻摸到禅的血液,也达到了景观艺术创造及艺术效果的最佳状态。
景观之意境,首先,从“悦形”开始,即纯粹以人的感官系统被动欣赏自然天成的景物。其次,在“悦形”基础上再到“逸情”,即达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境界。最后,升至人景交融,不分彼此的“畅神”。即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禅境。换言之,对景观的领悟,不仅用眼,更要用心。使观者超越景观具象形态,从欣赏到思悟,透过层层的幻象,体悟到的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无所羁绊、适意而为的心灵体验。
景观,是设计者的思想物化。景观设计是一种艺术状态的体验,也是一种直觉方式的寻求,使设计者潜入形象思维的深层,进入孔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随心所欲”是一种状态,而“不逾矩”则是一种规范。随心所欲易,而不逾矩则难。但芸芸众生,唯有人能创造一个美的世界,一个美的心怀。也即挖掘观景观者心灵中美的源泉,使之胸襟廓然,脱净尘渣。故景观营造,若融合禅之理念,不仅彰显中华景观历史悠久的文化,更能借古喻今引人内省,使人们在嚣烦尘世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在胸中永远绽开一朵美丽的莲花。青原惟信禅师有言:“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达到“禅境”的景观,能使主客体的升华中联为化境,其便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实现景观之最高境界。
附例:景观禅(选自“行者的空间”)
注:“超说景观”虽已写三篇,但笔者非景观专业人员。仍对“景观”的理解,多有片面或不足,还望业内专家指正。
禅是一种境界,更多的人拥有的是知识而不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