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朱晓红:新华六篇楼市时评意欲何为?
2010-04-07 18:11:10新华社六篇楼市时评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似乎是在传递着政府的态度,似乎在预兆着又一轮的楼市风暴的来临.
然而反响不尽是响应,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褒贬不一,来自房地产界、以及地方政府的不满声音是不绝于耳。作为房地产网络媒体人,我仅就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发表一孔之见:
新华时评:-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点评:“卖地财政”自沿海城市始,渐成燎原之势,已经弥漫全国,越是发达地区卖地之风愈盛。地方政府热衷卖地,是利益的诱惑,因为卖地来钱快,可在短期内解决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的困难。这是行政区经济带来的必然产物。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犯的是急功近利的错误,中央政府也有税收分配不当、失察、纠偏不力的责任。
新华时评:-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色彩愈来愈浓:先有温州炒房团,后有山西炒房团、内蒙古炒房团,他们南征北战攻城略地……
点评:楼市如果要走市场化道路,就难免有投机者、投资者进入。让不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政府可以设门槛,设门槛的结果就是抬高投资及投机成本,结果可能是房价愈调愈高。在股市振荡,其他投资品获利不佳的情况下,选择投资住宅的投资客、投机客一定就会如过江之鲫,逐利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新华时评:-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从掌权者直接受贿后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转为较隐蔽的权房交易,低价购房、转卖套利,继而更隐蔽地以权力为干股,幕后参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商与腐败官员为逃避法律制裁,可谓煞费苦心。
点评: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这只是秀才的口号。因为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软磨硬抗往往会将这种决心化为无形。
新华时评:-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点评:这段话说到点子上去了,但也是正确的废话。能不能也放开土地市场?我看不会,即便是放开,也只是找一类如中介的代言人,实际还会是政府当家,土地市场垄断。
新华时评:-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点评:地价与房价是龙云相依的关系,虽然地价低房价未必一定会低,但地价高房价必然会高。如果要减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就一定要让它有其它的收入源。
新华时评: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产调控应该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点评:“行政调控已经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这是肯定的!“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这话有道理,但谁来制造这种税收杠杆?税收杠杆的功效,实际就是利益的重新切分。这种切分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是有所倾斜?新的不公平也可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