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从酒场潜规则的改变看经济政策
2010-02-20 14:29:26
从酒场潜规则的改变看经济政策
春节到了,朋友们不免推杯换盏,这是中国的传统。但千年酒文化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现在朋友们或者生意场上喝酒,问的是“你是不是开车了”。开车的不但自己可以不喝,而且想喝别人也不让喝。
千 年酒文化悄然改变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惨剧得出的沉重教训。成都孙伟铭和南京张明宝的两次醉酒撞死多人的惨案,不仅给诸多家庭送上了地狱,也给自己送进了监 狱,甚至差点上了断头台。“醉驾”在2009年显然成为危害他人生命危险的行为,因此,全国掀起了严惩“醉驾”的高潮。
这样的行动很是得到车主们的认同,确实一方面喝酒引起的各种灾难已经让车主们心惊胆战,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酗酒传统已经是疲于应付,但又无可奈何。
中 国是千年酒乡,亲戚朋友聚会喝点酒当然是无可厚非,但现在酒场成为了PK台,这让深陷其中的人们倍感无奈。事实上,酒场成为PK台不仅仅是小民们喝酒才有 的景象,在大国交往中,往往也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周总理是出了名的“豪饮者”,特别是在与苏联领导人的酒场PK中,政治家的风度尽显。1954年,日内瓦 会议前夕赫鲁晓夫等人不断地向周恩来劝酒,总理最终喝醉,但总理马上向中央检讨,主席笑着说:这是常有的事,算不了丢丑!起初代表团的成员之一的师哲不明 白总理指的是什么,谈完后,想了一下才明白。但师哲不以为然地说:“多喝了一杯酒还值得向中央汇报?如果这样,那些苏联的酒桶们恐怕得三天两头向中央作检 讨了。”周恩来说:“那不同,那是他们。”周总理最有名的一次喝酒是和尼克松喝酒,从那以后,茅台酒便名扬世界。
现 在商场上也时时上演酒场大PK,难怪西人很不理解中国的文化,很多老外在经过多次碰墙后,很快就“入乡随俗”了,他们深知,要想了解中国的文化最简洁的途 径是在中国的酒桌上。酒桌上不仅仅是吃饭喝酒,还是礼仪表现、意思表达以及传递情谊和融洽气氛的场所。但是,这种酒文化如果是过了头,反而就酿成大错。
很 多政客在酒酣之后,胡乱签的单子或者条子,多成了日后社会要买的单子。企业领导人签的合同,也可能会伤害自己整个企业。因此,酒文化过了反而害了自己,不 少官员和商人都为之付出沉重代价。路透社去年一篇文章指出,社交喝酒是中国官员一天工作的一部分对很多中国官员来说,喝醉就是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喝醉后 会死人并造成公款浪费。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如果我们灌不醉客人,就会很没面子。拒喝被视为失礼。我的客人和我自己都不想喝醉,但我们必须按照这 个沿袭多年的潜规则行事。否则,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生意。”
可见,酒文化的潜规则实际上拴住了很多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打破这种看似荒谬的潜规则,因为一个人如果执意要打破这种规则,无疑是要碰头的。除非国家出台一致的行为,大家一起改变。
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政府都对公务员出台了禁酒令,但效果不好。为什么呢?因为领导因为各种情况要喝酒,下属自然也上行下效;更何况,很多地方还要靠酒厂来增加税收呢?从传统习俗角度来说,酒文化已经存在几千年,不是一纸命令就能够根除的。
不 过,事情总归有突破口,在2009年一场又一场的醉酒驾车撞死人的人间惨剧彻底震惊了整个中国,打击醉酒驾车就成了改变这个陋习的一个突破口。为何这种方 式会比单纯的禁酒令有效呢?因为单纯的禁酒令是行政命令,当事人有抵触情绪,而醉酒驾车伤人事件不仅是生动的,也是一些不愿喝酒人的幌子,从而可以打破那 条牢不可破的潜规则,也不会引起酒场上的尴尬。客人与主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如果他们不是酒鬼。就这样,多年沿袭的酒场潜规则就会慢慢地改变。
酒 场潜规则的变化,可以为我们在为制定经济规则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很多东西既要尊重“中国特色”,也要积极寻找突破口,改变中国具体经济活度中的各 自不好的潜规则。很多政策和法律之所以不能真正的运行,就是没有寻找到突破这些潜规则的部位,没有无缝对接。很多经济模型,理论上看似绝对正确,但是,对 不起,中国的小民们就是就不遵循你制定的规则,甚至对着干,那么这些定制的规则还不如不定制。因为如果潜规则如此,谁按着定制的规定做谁是“活雷锋”,现 在人主体意识很强,权利意识也很强,很多人会屈从“现实”,就像很多人不愿喝酒但谁都积极喝酒一样。
因为谁都不愿意因为一场酒没喝好,导致生意流产或者情分疏远,这种风险是非常大的,即使没有这种风险,但人心隔肚皮,谁也不敢轻易冒这种风险。
因此,管理层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有一点是必要的,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潜规则有效的一面,尽量避免潜规则消极的一面,形成无缝对接,这才是真正的高明的政策,符合国情的理论,否则,只能束之高阁,不能真正产生好的效力。
阅读(1173) | 评论(6) | 收藏(0) | 推荐(1) | 举报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