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被迫的友谊
2010-02-03 14:03:09有好同事要结婚,但是有感于已经陆续发出的邀请开始遭遇各种原委的推诿和搪塞。理由林总,也蕴含了背后那个智慧的“小”字——那种“哎呀,真不巧”已经属于初段牛皮,这是强行却经不住推敲的推搪;中级表现是“我老公有事,我一个人来”,一个人头在今天好像是一个壮丁份额般过犹不及;高级表现是“我一定来,一定来”,背后一丝意味深长的笑,答应愈坚决往往突发事件才愈可信。生活中请之真切推之凿凿的对手戏每天都在上演。
当然,不能用“不红包即不友谊”的势利推理,来界定那已经被我们泛滥化的两个字“朋友”,但是这种我们都没错的换位背面,应该不是简单地应酬派对俾面,因为婚礼和派对的战略区别,谁都知道。
屏幕那头,同事于是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感慨面子这个中国人曾经十分看重的东西已经在这个变化的年代,开始像通货膨胀一样贬值——每天一个跌停板,这个股票名称叫做“ST面子”。
同事是个好人。之所以称为好人,原因之一,其是一个抹不开面子的人。在20年前,老好人是个尊称,在今天,在更加强势的时代,在更加关注心灵拷问的年代,这或许成为一个情商顽疾。
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归于友谊概念的廉价和怀疑。按照推理的定义,首先要追根溯源地问:友谊是怎么来的?是两情相悦么?同事无语。因为这种所谓友谊是如下场景:新到一个公司,吃饭叫上你,叫着叫着就习惯了,这种饭Mate关系随着时间就成为一种默契,这是所谓友谊的雏形;同样的场景可以出现在上班路上的车Mate、工作流程的事Mate,乃至爱好一种爱好的球Mate歌Mate和游Mate等等。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好同学总是和好同学结伴,差生总是和差生苟且。古语中说人以类聚。
我问:这是友谊么?是的,不过不是鲁迅先生倡导的费尔泼赖型友谊
我问:这是友谊么?是的,不过要加定语,这是被迫的友谊。
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身边一直存在,前提之一必须是一个强势主动的人和一个弱势被动的人之间的搭配组合;前提之二是必须有互惠的需要,需要用一种友谊的名义来对抗没有友谊的落拓。
有句话叫,要学会拒绝,这个话当时是为了影射要学会推卸已经繁重无法超负的工作。放到友谊端口同样适用:朋友是不是用来出卖的,不好说;朋友是不是用来拒绝的,说不好;朋友是不是用来依靠的,还是“不说好”罢。
在交朋友的问题上,或许要倡导“宁缺毋滥”。在这个公路、信息、效益和情感都高速的年代,孤独的人还真不是可耻的。
被迫的友谊,不要也罢。
习惯不是友谊——“喜欢谁就得娶谁?我还喜欢肯德基呢!这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史前偶像剧”中的经典台词之一。
90年代外企流行一句话“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当时我20出头,正是需要一群人“呼啸而来、人墙而去”的青葱岁月;这几年开始认同这句话——同事之间什么都能有,千万别有友谊。当然,离开之后,当同事前面要加“前”之后,或许可以培养出类似友谊的星星点点。
正是在这个高速的年代,更加要提醒“Mate有风险,交友需谨慎”。
今天关于这个婚礼宴请的话题最后,我尝试着仗义地说“我一定风雨无阻,如果天要塌下来,我就对天唱‘天儿啊,你慢些塌,慢些塌哟’。”
希望,给同事一个有点像友谊的温暖。
请注意,全文没有出现“朋友”而只有“同事”。
因为友谊是一个神圣的东西,因为神圣所以不能随便说,不能自己说。
不要和同事交朋友。这是我的“七成熟”体会。
曾经的总理说过“我相信,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与同事共勉。提前祝你新婚愉快,下个月今天,我一定当面再跟你说一遍。
人言为信。
我们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