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传媒,恭敬不能从命
2010-02-01 15:15:17一直疑惑是谁,又为什么选定11月8日,作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
——如果图吉利,可以选5月18日,我要发
——如果图象形,可以选8月18日,八一八
——如果图好记,可以选1月23日,齐步走
为何是11月8日呢?
莫非是集中(现在流行说“整合”)以上三个因素?
或者是想让文字工作有“意义吧(118)”?
在没有进入传媒之前,曾历经金融投机和房产骗销两大领域,对给祖国和人民犯下的错误一直有所愧疚,就是在金盆洗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思想驱使下,毅然木然地加入了上海房地产传媒。
当时有种跳出火坑,投入正义怀抱的感觉
——传媒不是金融,不需日夜颠倒美其名曰“阿拉在做美国交易”
——传媒不是房产,不需经常出差,学费翔状“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对于传媒的理解,来自于1998年10月7日,新上任的朱鎔基总理前往中央电视台视察,特意为《焦点访谈》题词:“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总理都说重要,应该不会下岗
总理都说重视,应该不会严打
这三年多的经历不提。就说感受。
地产传媒需要专业。
我终于了解有人把文章侮辱为“文字垃圾”并不是偏激的。
如果文字成为流程化的东西,那是可怕乃至恐怖的。
所有的整版都是“地段、产品、价值”老三样,创新和创意的呼吁被掩盖在铺天盖地的赞誉、恶形恶状的吹捧和没有逻辑的结论里。
传媒人,不可谓没本事,因为用一句话稀释成3000文的比比皆是
传媒人,不可谓没思路,所有的缺点都能被推理成“特别的矮给特别的你”
但是,没有专业,把0.5容积率都当成独栋卖点。
红包,包不住那一丝不挂的羞涩。
地产传媒需要真实。
说谎,曾几何时,是被人被社会所唾弃的。
但是今天给说谎赋予“包装”的文字肚兜,说谎也就顺理成章了。
整个08年的楼市,特别是下半年,上海楼市萧瑟凄凉
但是打开热闹的报纸,我们的周刊到处触目惊心
“顾村热销、大华热销、南汇热销、桃浦热销”
“北京热销、上海热销、广州热销、东北热销”
《皇帝的新装》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知道皇帝其实“赤果果”,
传媒的那些编辑记者可都是大学毕业啊,
当然,到达大学的道路千千万万条,方式黑的白的有
赞一记《上海楼市周刊》,或许只有小媒体的良心没有给红包吃掉
也或许,小媒体没有收到红包
地产传媒需要团结。
09年,激烈竞争的上海地产传媒给一个南方豪宅商人耍了一记:
有个老大带着一群黑西装的上书房行走来到饭馆
一把粗鲁且豪迈地推开迎宾小妹
“去,把你们老板叫出来,点菜”
饭馆老板自然毕恭毕敬,穿上匹配的西装,
带领一干面和心不合的领班前来迎接,间或洋装下还在勾脚使绊
菜单依次翻过海鲜类、鲍翅类、野味类、洋酒类,
最后停留在“点心类”
嗓子如京剧一般洪亮:“小馄饨一碗”
老板依旧毕恭毕敬,问道:“还有呢?”
“没了。”
“没了?”
“没了!”
这个看似寓言看似笑话看似悲剧,折射出上海传媒需要整合的迫切
如果老板带来的一班不是领班,而是官兵,效果又会如何?
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启发——“竞争,不是损人不利”
地产传媒需要公信。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信这句话是造就大多数人对于传媒和记者肃然起敬的原因。
我是做报纸的,现在不看报纸,特别指出从来不看我们自家的报纸。
没有公信,或是一个社会道德标准缺失偏移的问题
关键是没有公信还在说公信,这个就是“做女表子立片卑土方”了
帕里斯希尔顿走到你面前来一句“人家还是小女生”
你能站立多久,不倒?
这是个有趣的猜想。
我没有太多文化,
所以对公信做解释,只能用“口碑、品牌”这种更不明白的词语来搪塞
都说安慰一个不如意的人最好的方式,是用自己的更不如意来反衬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催生捧场的温床
从“捧场”到“马屁”一线间
跨过去,也要技术含量,更要冠冕堂皇
回到标题,恭敬不错从命不错
但不能惟命是从
毕竟,命只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