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信仰中崛起的以色列
2009-10-22 15:47:36信仰中崛起的以色列
去以色列以前,我和大部分人对以色列的想象差不多,认为以色列连年战争不断,国内炸弹遍地。可到了以色列以后,我惊讶的发现以色列和我们想象中完全不同,丝毫看不出有一点战争的气氛,即使在耶路撒冷的街上碰到身穿军服、身材瘦小的以色列女兵,尽管她们背的冲锋枪和她们人差不多高,我们也没感到整个城市弥漫着战争的气氛,相反还感到特别可爱。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以色列那样的一个国家,从两千多年以来,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的颠沛流离中、几经沉浮、在战乱中完成了国家的组建。到现在,以色列在仅有的2.5万平方公里,600万人口的基础上(其中犹太人占76.7%),在巴掌大的地盘上,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并且在荒无缺水的沙漠中,依靠高科技发展农业,并且已把相当一部分优质农副产品出口到欧洲各国。以色列是一个神奇的国家,一个能产生让全世界拥有无数信徒的基督教的国家,同时也产生伟大哲人、思想家马克思的国都,也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诞生地。上帝、哲人、科学家,在这么小的国家内同时诞生,除了神奇以外,一定有他古老而深沉的故事。
1、全世界最严格的安检
上飞机之前,相关人员对我们做了5分钟的简单“培训”,叫我们每个成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把一些常规的问题事先都已告诉我们,如:安检人员会问“你带枪了没有?”“行李是不是你自己打包的?”“有没有人送你东西?”等,但在进入安检道口的时候,我除了被安检人员盘问一些常规性问题以外,安检人员翻着我的护照反复看着,突然他指着一个图章问我,“这是什么图章?”,我看了一眼道:“我去过地方很多不记得了。”他说:“这是埃及的,你一定到过埃及。”我说:“是,去过。”他接下来问了一连串在常人看来是忍无可忍的问题,“你到埃及去干什么?”“谁接待你们的?”“这次去以色列埃及有人知道吗?”我们团队中有些人带着长焦距摄影机械,便遭到更加严厉的盘问。还未上飞机,便使你感到以色列对进入其国家人员的高度戒备。据说他们检验行李的电脑也是非常高科技的,一根火柴棒粗的东西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几乎每个人的行李都被开箱检查。漫长的空检过去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做了阿Q式的自我安慰,这也算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吧。后来,当我们从以色列出境前往约旦国时,我们坐的汽车同样碰到严厉的盘查,以色列安检人员拿着像日本鬼子探雷器式的镜子在车底反复照看,车上则由配着冲锋枪的士兵一个一个的查看护照。去以色列在安检时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心。以色列主要靠旅游业支撑,政府非常懂得安全的重要性,一个微小的疏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自1948年以来(以色列独立日),以色列航空没有出过任何问题,被誉为世界最安全的通道。
2、沉重的伯利恒
伯利恒是伟大耶稣的诞生地,她位于巴勒斯坦西面的城市,距离耶路撒冷大约10公里左右。上帝让玛利亚单独怀孕后,生了儿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这就是耶稣的诞生地。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一个7—8平方米的洞穴,四周点缀很多银灯,旁边用拉丁文写着:耶稣基督在此为童真女玛利亚所生。后听张女生介绍,伯利恒也是大卫的出生地,后成为国王时的加冕也在此地。有意思的是,伯利恒的阿拉伯语的意思是“肉篮子”,现在伯利恒却成了巴勒斯坦人在高围墙内的生存地点,就好像在一个巨大的“铁篮子”里圈养着生灵。我们特地从以色列赶到伯利恒的关卡时,只看见一排像预制板式的水泥板块,足有7--8米高,铸成一个铁桶式的围墙,把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圈像铁桶式的围在里面。一墙之隔仿佛两个天地,以色列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看到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打个招呼,口中念着“China、China”,我们给他一些小礼品,他更会热情的拥抱;而巴勒斯坦人知道我们从以色列过来,大多以比较冷漠的眼光看着我们,和他们说话也不大理睬。围墙内环境很差,有些地方脏乱不堪,店铺都卖着一些低档的生活用品,小孩们在街道中任意穿梭,陪同不敢带我们久留,等到我们再次回到高高的围墙外面时,我不由想到:围墙真正能解决巴以双方的分歧问题吗?围墙真的能把两个原来是兄弟的国家分隔开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苏晓康写了一本影响全国的报告文学《河殇》,书中写到“中国自秦始皇完成长城的建造以后,在保卫自己的同时,长城这堵宏伟的围墙也把中国与世界隔开了。”作者并认为这就是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现在看来作者错了,长城依旧在,几度沧桑变,而中国的崛起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等闲视之。90年代中叶,柏林墙的轰然倒塌,预示着天下大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21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全球的资源本应该是共享的,不同国籍在对信仰的追求上也可以是相通的,这个地球仿佛被时代的车轮“碾”过一样,仿佛大家都处在一个平面上工作和生活。人为地用围墙来阻挡人们的相互交流只能是一时的,也是不合适宜的。特别是在耶稣的诞生地和耶稣传教的那些普世价值也是相背离的。我可以预言伯利恒的围墙不会长久,阿拉法特的毅力和忍耐精神是全世界共睹的,但有些违背世界潮流的东西不可能在他生前实现。
3、耶路撒冷印象
去以色列一般这三个城市是必定要到的:特拉维夫,这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海滨城市,原以色列首都;另一个是海法,是以色列北部的一个重要旅游城市;而最重要的则是耶路撒冷,以色列现在的首都。耶路撒冷是一座古城,至少有5000年历史,根据记载,公元前1000年,犹太民族大卫王就占领了此地,取名为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城”。从那个时候耶路撒冷就成了犹太人的宗教思想聚集点,但有意思的是“和平之城”从来没有太平过,连年战火不断,但神奇的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靠着坚韧的毅力和信仰,尽管犹太人在全世界颠沛流离,2000年以来犹太人始终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明年在耶路撒冷”是犹太人从不间断的祈祷词。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耶路撒冷就是一部《圣经》的现代读本,圣经中所讲到的,从耶稣的出生、受洗、传播福音、被人出卖、受审到最后被钉上十字架,乃至其复活,都能在耶路撒冷找到一一的对应地点。特别是耶稣受审后背着十字架走过的那一段路程,现在取名为“苦路”,在这条“苦路”上有十四个景点记载着耶稣当时背着十字架走在这条“苦路”上的场景,惟妙惟肖,精彩到极点,真有点英雄慷慨赴刑场的味道。。我不知道耶路撒冷是由于耶稣的降临而成名,还是由于耶稣选择了耶路撒冷才使各国的宾客与信徒蜂拥般的到这里朝圣而得名。现在的耶路撒冷一片和祥气氛,特别是每个周末的安息日,街上更是宁静的出奇,走在路上偶然会看到一两个牧师带着他的妻子虔诚的赶往教堂,而大部分市民则在家中忘记烦恼、抛开忧愁,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上帝的安抚。100多年以前,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周游到今天的以色列,他是这样写道:“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我认为它应该是首屈一指的,那里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的伤心土地。”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站在橄榄山上鸟瞰整个耶路撒冷时,你顿时会感到历史的沧桑感和现代的沉重感相互交织在一起,勾画了耶路撒冷独一无二的特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容纳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教的三教合一的圣地。有不少人感到奇怪,三个不同信仰的宗教为什么在这么小的城市中会同时存在,其实这个答案你从三个宗教的信徒们死后的墓地就可以解出其谜团。三个宗教的墓地成不规则三角形紧挨着,传说这里是上帝在某天要降临此地拯救灵魂,他们葬于此的墓地也是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被上帝所拯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信奉上帝。在以色列有句谚语“上帝给人间十分美丽,其中九分给了耶路撒冷;上帝给世界十分哀愁,其中九分也给了耶路撒冷。”从我对耶路撒冷的短暂了解中,第一句话所说的“美丽”大概是指耶路撒冷有博大的胸怀能容纳不同宗教团体共同和谐相处,能倾听不同信仰的娓娓倾诉。后一句话说的“哀愁”可能指的是耶稣这么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也会被他的门徒犹大所陷害,法官们也会颠倒是非,制造出人间悲剧。由此形成了以色列对人间道德标准的评判,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光明与黑暗、上帝与撒旦、天使与魔鬼,伸张正义、铲除恶魔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法则。耶路撒冷有人说他厚重,有人说他悲切,我想还是不要给耶路撒冷下定义吧,你心中的耶路撒冷该怎样就怎样。
4、“哭墙”的遐想
“哭墙”是耶路撒冷一个重要的景观。它原来是犹太王国第二圣殿围墙的一个组成部分,犹太人经过长时间的颠沛流离以后,回到耶路撒冷可能已是耄耋之年,中国古代唐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笑问客从何处来。”而犹太人回耶路撒冷后,看到的并非是亲朋好友,而是这块断壁残墙,怎能不老泪纵横、面墙而泣,“哭墙”由此而得名。我在现场看到的“哭墙”仅存50多米长,大概十几米高的一巨大石块墙体而已。传说宫殿倒塌后,有六位天使从天而降,伏墙而哭,泪水渗透墙体使其牢固无比。但就在这块巨大墙体前,犹太人在这里回忆过去,凭吊历史;基督教认为耶稣在耶路撒冷受难与升天,“哭墙”是最神圣的怀念和祈祷的地方;而穆斯林教徒则把“哭墙”看成是先祖默罕默德在这里聆听其真主开悟的地方。“哭墙”的石缝内塞满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们的小纸片,传说哭墙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它能把你的祈祷和心愿用最快的速度送往上帝那里,从这个角度讲,“哭墙”就是一个“快递中心”,尽管在“哭墙”面前个人的表现、神态差异甚大,有的默默抽泣、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捶胸顿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默默祈祷、有的手捧圣经泪流满面,但他们传给上帝的信息,我想大概都是相似的,把人类的信仰和希望传达给上帝,把和平和美好向上帝祈祷,把委屈与痛苦向上帝诉说。更神奇的是,在2002年某天,可能后人的泪水感动了上帝,人们惊奇发现,从石缝里真的流出了水滴,“哭墙”不单是一堵废墙了,她已经被拟人化了,被感情化了。她成了一部犹太人民族的史诗与信仰的圣物。据说“哭墙”下的地基非常特别,它的高度大于“哭墙”的高度,这可能是在建造大卫城时出于百年建筑的考虑,但我认为它更象征着犹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对信仰的追求千年不倒,对重建家园的信心万年不变。我在“哭墙”旁观察良久,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感觉整个哭墙的四周气氛特别安宁,即使有人嚎啕大哭,也不会给你增添一点烦恼,广场周围不时穿过配着枪的男女士兵们,也不会给你增添一丝紧张在哭墙边静坐,心里不会有烦躁,因为这里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氛、没有对权色的追逐、没有暴力和不公,只有安详和和平。人类的生存结构本应该如此,而现在大部分人对信仰的追求弱化了,或者已经放弃了,而趋之若鹜地追逐金钱、权利与美色,这个世界就变得混沌和浮躁。在这个离天国最近的地方,我真想听一首乐曲“天国的女儿”,放在这里播放是最适合的。
5、一个嫁给上帝的女人
这次我们应以色列旅游局之邀前去考察的,当地特地为我们安排了以色列第一名嘴的陪同,其实我在去之前已经久闻她大名了——张玲玲。今年5月份,王石和冯仑在以色列也是张玲玲做的陪同,据说王石对她的评价甚高、赞不绝口。但是当张玲玲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还是吃了一惊,她和农村中坐在茅屋前晒着太阳、剥着玉米的村妇没什么两样,矮矮的个子,不修边幅的穿着,很难将她与以色列第一名嘴相联系起来。张导出生于台湾,来以色列已有16个年头,终身未嫁,她对整部《圣经》的熟悉和虔诚已到了忘我的境界,她已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融入在整个基督信仰之中,并能结合以色列的历史、文化、道德,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她的思维反应之快、讲解时的激情澎湃,所到之处顺手拈来、厚积而薄发,使我们每个人大为叹服。她对圣经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交叉印证、来龙去脉讲的一清二楚,并辅以具体地点予以实证。以色列大部分是旷野与沙漠,旷野在一般人眼中凄凉而沉闷,而张导却用一个摩西的故事把整个沉寂的旷野重新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青山绿水、溪水潺潺的场景,没有深厚的功力是不可能做到的,难怪王石临走时感慨的说道:张玲玲天生是一个嫁给上帝的女人。而我认为我们这次的考察一半的收获是张玲玲给的,这是我至今中碰到的最好的导游,也是“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6、文化以色列
以色列三分之二是戈壁滩与砂漠,然而以色列的文化却不是沙漠文化。大约3200年前,发生一件大事,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征服巴勒斯坦,从此定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世界上唯一的失去土地又恢复的国都、耶稣的降临人世传播福音,后来又死而复生直至升天,这些对以色列的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在以色列我感到有“三多”,一是图书馆多,以色列的面积和北京差不多,但却有图书馆一百多座,以色列人也非常好读,除了《圣经》以外,在街头公园常看到以色列人手捧书籍、席地而坐,口中念念有词。二是展览馆多,除了有以色列国家展览馆,各种专业展览馆也不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屠杀犹太人纪念馆,这是我这次在以色列看得最仔细的一个。希特勒在二战中屠杀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让我最震撼的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事先有非常详细的计划和程序,在每个城市屠杀的犹太人事先都编制计划精确到个位数,在硕大的被杀犹太人档案馆中,四周圆弧形的存放着被杀人的档案,这和日本人在南京随意的大屠杀完全不同。但有个问题可能已成了千古之谜,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这个最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馆内讲解员的介绍似乎也不能令人信服。其一是因为当时有两个犹太人坚持要法官判耶稣死刑,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很坏,竟然把耶稣害死,随即起屠杀念头;二是希特勒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需要。展览馆中贴着几十个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犹太人遗像,领头的就是爱因斯坦,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正体现了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在整个诺贝尔获奖人中,犹太人尽占了五分之一。我忽然想到是不是由于这些优秀的人群存在,使天生有性格缺陷的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才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的这些成绩大概犯了“功高盖主”之嫌疑,使希特勒痛下杀戮之念。当然这仅是我的一种猜测,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有无数的谜团吸引着人类去研究,这就是历史。有些谜团可能湮没在历史中比解开更加精彩。三是艺术家多,我在整个考察中在以色列各个乡镇尤其在特拉维夫的约帕小镇,雕塑、绘画作品随处可见,大部分是一些抽象派画家,他们的作品大部分从几千年古老的文化中寻找题材、发掘故事,还有一部分作品则以《圣经》为题材而作。约帕小镇给我的感觉有点欧化,整洁而幽静,一面临海,艺术家在此创作仿佛离世界很远。在特拉维夫你既能看到世界级的音乐会演出,也能“享受”到同性恋游行时撒下的传单,一个多元文化的以色列!给我印象至深的是在大卫城堡看的那场灯光秀演出,这是我看到最另类、但气势异常磅礴的一场演出,音乐会把整个大卫城墙作为一道天然的屏幕,高度达几十公尺,宽度约一公里,而且整个城墙凹凸不平、蜿蜒起伏,这就要求打在墙幕上的灯光设计精确度极高,否则就会走样。导演用灯光及画面来诠释以色列的发展历史,有一幅画面,整个墙幕全是书籍,人类在以书籍垒成的阶梯中行走,他的寓意很明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整个画面恢宏而震撼,每个身临其境者都被深深的打动,整个演出构思巧妙,因为没有语言,使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都能领略和感受到以色列的文化底蕴和风采。
(此稿为修改后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