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奋斗过的兄弟
2012-03-01 10:54:19
据经济观察报2012.2.20报道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我偏偏反其道而说之是“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当年我在创办深圳创新投资公司(简称深创投)时有所成功,除了市政府给予宽松工作环境外,主要还是依靠人,依靠那些当年与我一起筹备创办创新投的同事们。现在,尽管包括我在内的一批老同事已离开当年深创投,但很多人仍活跃在今天创业投资行业。
这段时间,恰值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热播之际,国内又特别流传“那些年,我们一起……”,我有感而发,这里也讲讲“那些年,那些与我同甘共苦的兄弟同事们”。
捡了便宜的陈玮?
陈玮,何人也?其目前身份是东方富海的董事长,曾担任创新投的第二任总裁,目前东方富海在国内创业投资行业很有知名度,陈玮本人经常被邀请在各大学讲授创业投资知识。
最近陈玮出版了《我的PE观》一书,在其自序中谈到三个“没想到”成就他的PE人生:第一个“没想到”就是学了会计;第二个“没想到”就是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师;第三个“没想到”是我人生的第二份工作,也很有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份工作——从事PE投资。在第三个“没想到”中,他提道:“我35岁来到了中国最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深圳。刚来深圳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些什么,当时听说创新投刚刚成立,就投了一份简历去应聘,尽管我当时对风险投资还一无所知。但半个月后,经过当时创新投总裁阚治东先生不到10分钟的面试之后,我就从一名老师成为一个满怀创业梦想的深圳人,而阚治东也成为我从事投资的第一位领导和老师。”
其实陈玮不了解,他是我当年作为专业人才招进深圳创新投资公司工作的。那时公司刚刚成立,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于是我们决定面向社会招聘,招聘广告刊登在深圳各主要报纸上,应聘者云集。为了保证公司人员素质,每个应聘者都得经过初选、笔试、面试三阶段,面试阶段有两道程序,第一程序由副总裁等面试,第二个程序由我面谈,一般情况下,只有少数应聘者能走到最后的面谈机会。当时公司不少部门都缺少合适的负责人,因此我要求负责招聘工作的李万寿、蒋卫平等注意寻找高尖端人才,最后包括陈玮在内几份人事材料直接递到我手里。我一看陈玮材料:兰州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刚从荷兰商学院访学归来,年龄是比我小一轮35岁,正是当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年岁,当时我第一直觉符合要求,见面一谈感觉气质总体不错,因而没用几分钟,我和李万寿、蒋卫平就决定录用陈玮。
即使到现在,我都非常赞同陈玮书中所谈创投观点:“有钱不专业是万万不能的”,或者可以加几个字:“有钱没有专业人才是万万不能的”。
自从陈玮进入深创投,其先后在办公室、研究部、投资委员会等岗位做过,为公司早期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他担任公司投资委员会秘书长时,运用其会计学知识,在很多投资项目为我把关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由于其表现出色,经我提名,后经董事会通过被提为公司副总裁。之后市里让我去南方证券工作,市委让我推荐总裁,我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提名了陈玮,当时很多人认为陈玮捡个便宜,其实不然,今天众多媒体提及深创投,冠以国内“最大的官办VC”、国内资本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内资创投企业等荣誉称号,但我清楚,深创投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鲜为外人所知的艰辛岁月,而期间陈玮就与深创投一起扛过那段艰辛岁月。
2001年至2005年是国内创投业最难熬的冬天,由于创业板迟迟没有推出,已投资的项目难以见效,深创投委托证券公司的理财资金又因证券行业全面亏损有可能成为坏账。我在南方证券工作初期仍兼深圳创新投资公司董事,记得那段时间公司董事会开得异常艰难,股东们众口一词质疑公司管理层,当时董事长更是忧心忡忡,最后辞职离开,作为总裁陈玮更是百口难辩,只能好言安慰各个股东,当时我们也真担心陈玮会知难而退,没想到这小子硬是挺下来了。严冬过后便是春天,2005年中小板开设,深创投投资项目接二连三上市,证券业开始复苏,深创投委托理财资金可以安全收回,深创投开始再创辉煌,成为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的佼佼者。
2007年,陈离开了深创投,与几个老同事在深圳创办了他们自己的投资合伙企业,即今天的东方富海。不过,至今与深圳创新投资公司陈玮等老同事聚会时,都会不自觉回忆那段经历,至今仍是唏嘘不已:“当时的日子真不好过!”
耍文弄笔的王守仁
王守仁,山西人,热爱创业投资业务。在国内创投业,提起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守仁,很多人不陌生,我在一些业内交流场合经常能见到老王,他正是我当年担任深创投筹备组组长时吸收到筹备组工作的老同事。
当年筹备组设置了办公室、财务部、投资部三个部门,除组长、副组长外,其余人员分别担任部门筹备负责人。不过这时的三个部门负责人都是光杆司令,没有人员可配。当时市里给我的筹备时间不足一个月,我们自己还计划能在深圳第一届高交会期间把第一批投资项目确定好,所以必须充实筹备组成员。为此,李万寿和姜卫平给我几份人事材料,都是积极要求到新公司工作的人员简历表。其中有几位庄心一副市长向我谈及过,说其中有几位多次给市领导写信,要求参加深圳风险投资行业建设,这些人中也有匡晓明,他是庄副市长带的五道口研究生。可能顾忌深圳市政府对我“不塞项目,不塞人”承诺,庄副市长推荐人时强调:“这几个人你见见,能用就用!”于是我从一叠应聘人员名单中挑了王守仁、匡晓明等人。当天下午我就与他们见面。时间紧,见面过程异常简单。我见王守仁爱动脑子,文笔好。因此请他筹备公司研究部门,同时创办一份内部刊物,要求公司成立当天发行首刊。老王为此跑刊号,征集稿件,没多久定名为《创新》的内部刊物就出炉了。最初稿件全部来自公司筹备组成员,激发了大家专业研究的积极性,在内部形成很强的学习风气。此后,我也坚持每期写一篇文章。之后《创新》杂志每期印2000份,是当时创投业内部交流的刊物,这本刊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深创投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作风,并记录了公司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历程。
2000年深圳市成立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我担任第一任会长,王守仁出任秘书长。这一职位让老王更是找到了感觉,境内外同业交流、业内业务培训和考核等等工作,他都做得有板有眼。当年深圳市为了保证创业投资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工商注册部门规定:凡是注册成立标有创业投资管理的公司都必须持有高管资格和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由同业公会培训考核后颁发。我记得当时有不少人想拿到这个证书,希望同业公会放宽培训和考核条件,可老王很是顶真,很少去开后门,由此建立起同业公会的权威性。
记得有一年某省有人把私募股权作为乱集资往上面反映问题,引起领导部门重视,中央派出调查组来深圳调研。在座谈会上,老王带着参会的同业公会会员,引数据、摆事实,据理力争,说服了调查组,最后留下了深圳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是健康的结论。之后,老王更是以同业公会为家,一干就是12年,使同业公会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也为深圳创业投资行业打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投业的黄埔军校
有人把深圳创新投资公司称为创业投资行业的“黄埔军校”,因为那里为国内创业投资行业输送了不少人才,如曾担任深创投副总裁,后跟陈玮一起创办东方富海,并任主要合伙人的程厚博;又如曾担任过深圳创业投资公司国际部部长,现在上海同济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并创办同脉投资人俱乐部的陈德棉;再如曾担任“潍柴动力”投资经理,创造了投资收益近百倍经典案例,现担任红杉资本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姚余;也包括与我一起出来做东方现代和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的白颐、匡晓明等,这些人或是目前行业中领军人物、或是在创投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当然,其中也包括从初创的深创投磨练出来,今天仍在深创投工作岗位上的一批当年老同事,如现担任创新投资集团总裁的李万寿、副总裁孙东升等,当年应聘进公司的金燕、孟建斌、张琼、申少军、盛波、李守宇等一批老同事,今天都是深创投各部门或各地分公司的领军人物。
早年来自计划局、科技局、深交所、国信证券深圳创新投资公司筹备组成员的费加航、邱光福、侯世涛、杨彪等人,在公司成立后不久回到了原单位,为了感谢他们为公司顺利设立所做的工作,我在公司设立初期曾多次把他们请回公司参加一些庆典活动。其中,侯世涛至今在深圳科技局担任一定职务,谈起当年筹备创新投资公司的事仍然很兴奋,可以说,他也是今天深圳创业行业发展积极推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