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从熟食店“道”地铁商业
2011-08-12 09:25:14晚上9点路过地铁二号线中山公园站,顺级而下看到了某名牌熟食店灯火通明,这也就罢了,通过玻璃橱窗但看其内部商品陈设柜居然已经几近清空,想必人来人往自然吸纳了每天上柜的诸多商品。
这时候,商业结果的倒猜想已经验证了一个和地铁商业这种商业形态对味的成功载体!再看该站的其他商业形态,诸如关东煮诸如饮料铺诸如7-11诸如蒸功夫,凡事和嘴有关的相关形态个个要么人头攒动要么人去柜空。
在这个地铁下口曾经有六个商业业态,唯一一家关门大吉的是二楼出口第一阶的一个服装店。曾经在恋爱时候每每迎来送往于此,所以对这个地铁站的诸多特征有特别的熟稔程度,但以此为模板为何独独一家价格并不昂贵的服装成衣店却捱不过熟食店关东煮等吃货呢?
晚上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感慨“地铁里的熟食店生意兴隆,相反服装店关门大吉,一兴一衰,地铁商业定位大有讲究——人非与焉知鱼之乐,甲非客焉知客之需!改天抽空写个博客,唠叨下!”居然引来某知名体育记者的探讨“我在想,如果把这些店铺的位置换成有偿广告,或是店铺本身就以推送广告和赠品为服务,是否收益会更好?”
其实我想说的关键话就是那句“人非与焉知鱼之乐,甲非客焉知客之需”,商业组织者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喜好乃至习惯,这种商业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错或者一个悲剧。浓缩成四个字很简单“换位思考”!
20年前我们看港台电视剧,总是惊叹于他们地铁里匆匆的脚步,殊不知斗转星移,今天上海地铁也需要用奔跑这种并不优雅的仪态来契合。那么,需要细细逛的服装店,在这样一个人流高速转移的地铁站,特别是在中山公园这样一个三条轨道交通切换的地方,试问会迎来那种休闲踱步的异类身姿么?
地铁是一个上下班的交通载体或枢纽,人流的消费要求也是快速的,也是匆匆太匆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关东煮使得熟食店使得饮料铺使得,偏偏成衣店却万万使不得!
同样的问题引发下一个思考,这和楼层有无关系?答案是有的。
一楼的蒸功夫,虽然也是满足口腹之欲但其明显在时间占用方面不输服装店,它为什么能做到生意?或许地铁一楼的商业位置还可以起到等候、约会、见面乃至发呆的作用,而二楼作为出口鱼贯而出作为入口人如潮涌,虽然只是上下之隔,却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地铁参与意义!
今天乘坐或者说依托地铁的人群上班族为主,他们的上班时刻服装店还没有开门,他们的下班时分却已经饥肠辘辘地需要“带着饥饿,向家冲锋!”,服装店之所以在地铁商业中唯独被抛弃的理由或许已经很明白——就像男女分手时那句经典的“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
小型服装店固然忌惮龙之梦之类商场高额的准入门槛,但如果开到地铁边的沿街商铺乃至和一楼的蒸功夫换位,也不至于换来如此下场。
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如果熟食店关东煮和超市在地铁商业中具备旺盛需求而得以存活乃至发展和盈利,那么是不是今天乃至未来的地铁站商业将只能够收纳口腹之欲呢?
答案也不完全。
在对于地铁商业业态定位的过程中,我们不妨相对轻松地还原一个地铁忠实用户和地铁邂逅的过程——早晨,冲进来奔上去,这时候有牛奶有面包有报纸有全部可以带走的精神或物质粮食都是被认可的;晚上冲下来奔出去,这时候关东煮饮料铺蒸功夫等可以补充饥肠辘辘的元素也是必须的,这就是上海人所俗称的“点点饥”。
在今天上海家庭越来越细分的背景下,双职工特别是新上海人回家可以选择自己做饭可以选择餐厅就地解决,但无论如何逃不过一个吃字,民以食为天。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曾经在上海风靡过一阵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净菜社,在具备价格可以接受和卫生可以保障的两大前提下,依托地铁商业这个平台重回人们的视线,那或许倒是可以歪打正着地给它一个第二次生命的“试用期”!
当年那个名叫庄妈妈的中年妇女如今安在,已经无从知晓。
但对于地铁商业未来“泛餐食”的商业扩容,我们还可以想的更多。
当然,一旦地铁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肯定,昨晚在微博上和我头脑风暴的那个体育记者所提出的地铁内置广告位问题,也将会成为一个新商业模式。
别说不可能,所有可能都是从不可能而来的!
97年在看申花比赛时候,看到谢晖把球衣的领子竖起来,当时觉得出位坳造型过分,绝无想到如今的上海街头,领子已经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己地散布在脖子周围!
地铁商业,一盘没有下完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