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达芬奇:不挞不愤不奇怪
2011-07-11 16:41:50昨天吃饭的时候,听着电视里说到达芬奇事件。我除了回头看了一眼基本就淡定地听着,一边埋头吃葱炒鸡蛋,咀嚼的速度和劲头未有异常。
今天我反思漠然的理由,或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抑或是如周立波调侃那样“侬40岁以前没发展,40岁以后?——会习惯的!”
我们不是习惯漠然而是习惯听到这种高价买假货的案例,相反多数人如我会有一丝偷笑。
达芬奇广东生产冒充意大利进口——不奇怪;
达芬奇2万采购贴牌30万出手——不奇怪;
达芬奇不是实木却卖珍稀的价格——不奇怪。
今天在指摘达芬奇已经不是我们小老百姓的职能范围,我们能做的依然还是木然,因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对于达芬奇事件,我们来谈4个主流之外的看法:
第一,为什么是达芬奇?或说这次突如其来的全面曝光背后,达芬奇得罪了谁?
如果说零售行业的暴力、无良,那种几率就好比一度在上海甚嚣尘上的一个笑话,“把处级以上干部派对用机枪扫射,错案率不到0.5%”。
这次新闻在播出达芬奇事件时,明显是“前期已经掌握充分取证”的基础上,不仅有广东的采访还一度站到了意大利原产厂家的门口!或可以说这次新闻曝光比较给力,但为什么偏偏是达芬奇家具呢?
几年前,曾经曝光过奥特莱斯乃至恒隆广场售假的新闻,当时也就属于一场小伙迅捷被扑灭。但这次“一开始就是飞机大炮的组合轰炸”,达芬奇事件貌似公正背后是不是隐藏着牵扯不清的利益反水!
第二,达芬奇事件是否改良我们的消费习惯?
多年以来口口相传并得到认同的“一分价钿一分货”观念影响下,在近年来高价商品不断暴露之后,消费者对于价格和商品的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呢?
在华北地区,“我的孩子从小就喝三鹿奶粉”曾经是值得炫耀的语句,但用花了大价钱却反而有害的事实,是否反而会验证“既然都不安全不如选个便宜的”
关之琳和黄家诺恋爱时,有人问是否担心帅哥出轨。关大美人很哲理地说“长得难看的男朋友也未必不出轨,那还不如找个帅的!”她属于想开了。
如果达芬奇这种档次的家具都存在如电视里曝光的那样“能不用实木尽量不用实木,能不用手工尽量不用手工,能不用环保胶水尽量不用环保胶水”,那么就消费安全而言,不如破罐子破摔地选便宜家具,总不至于当场爆炸吧!
第三,谁在帮达芬奇成就销售报表?
一个郭美美让红十字会颜面尽失,再联想之前的南京天价烟局长和常州调情领导。不可否认,达芬奇这样动辄几十万的奢侈品在今天的中国消费者面前居然被庞大的吸纳了,中国富人之多已经让我们汗颜,但如果这些30万家具消费背后的钱变了颜色或者说来路不明,那么又是另一个伦理层面的问题了。
30万家具无可厚非,富人花天酒地也不可厚非。但是奢侈品选择中国并能在中国取得不错的业绩报表背后,是对国力和民间消费的认可,还是对于一种不可明言的社会现状之默许呢?
第四,达芬奇事件摧毁了质监的公信。
电视画面里,我们看到“出事了”之后穿着各色制服的阿SIR们都齐齐上阵同仇敌忾,大有痛说革命家史的立场坚决。但问题是这些真假进口商品是谁容许或默许他们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如此标价呢?
我固然不了解这些相关流程,但最后一关物价部门是如何放任地呢?
没出事的时候大家你侬我侬地暧昧着,一出事情就立刻跳出来撇清自己的干系一副苦大仇深的正义状,我们无意去解读这种经常发生的立场游离,但这之前的暧昧昏黄之下,铡刀在手你如何运用“人民赋予你的权力”呢?
达芬奇估计这次不死也是个重伤,但它重伤背后的那千百条可能的蛆,还是很自由地依附在各个带来异味的躯体上。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治病救人”,那么达芬奇事件之后我们还是三省吾身,救人先自救自己的灵魂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