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收藏博客 | 豪宅博客
    个人资料
  • 姓名:叶檀豪宅专家
  • 博客等级:16
  • 博客积分:664324
  • 博客访问:704810
    博客标签

我的好友
  • 博文

不想加息

2010-12-01 10:13:07

全球市场掌握于美元手中,被美元控制的市场在痛苦中加息。

显示美元地位的是,恶性通胀周期居然出现了货币紧缩的现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2出台,市场充斥了对美元的不信任感,但只要美国就业率没有攀升,只要美国房地产坏帐没有彻底消来,QE3、QE4就会源源不断。

全球货币购买力下降是大势所趋,但在大趋势中有小周期,通过操纵货币可以导致市场上下波动,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周期,实力弱小者被扫地出局。其间欧元危机屡屡被拿出来说事,非美货币下挫,美元指数上升,导致全球期货与证券、债券市场出现逆转。美元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失信之身却能左右国际市场全局。

近日A股市场大跌,导火索有几个方面:从资金面,看是加息猜测与明年的资金紧张预期,根据央票利率,市场人士判断年底之前加息窗口已经打开,加在明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预期,市场的流动性事实上已经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从技术上看,是大资金建仓过程中自然震荡的要求;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则是全球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反应。

确实,目前处于大通胀周期中,但从短期看,人民币处于双重紧缩的过程当中。在国内是加息预期与明年信贷缩减的预期;而在国际上,由于美元上升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开始上升。

一次加息与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确凿无误地说明,中国央行试图让货币进入紧缩周期。受国际因素牵制,加息并非首选,中国经济处于囚牢之中,四面分别是汇率、利率、财政与房产。如果中国继续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伙伴可以收割羊毛,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利,如果中国采取紧缩政策,就会出现人民币对内通胀、对外贬值。

面对节节上升的物价,政策选择是控制信贷与行政抑制价格,我国抑制价格已经进入打击投机倒把的阶段,对各方进行道德整肃以防止恶意哄抬价格。

日前,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强调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市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针对今年以来绿豆、大蒜等小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政府有关部门经过缜密调查,依法查处了一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的典型案件,维护了市场秩序;修订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抓紧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监管。这些都属于法律手段。

市场手段暂时退出舞台,行政手段无远费届。在抑制高温之后是回归常态的过程。明年的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但从长期看,超发不会改变,未来的长期物价上升可以预期。

即使回归常态,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依然居首,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外汇占款,境外与民间资金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以及保增长的需要。就业与民生的压力,会使我国的货币流动性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准,而后通过证券与债券市场稀释,通过国资的不断兑现加以回收。

如果要维持8%的经济增长,以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就需要大量货币加油,我国的货币发行量起码在15%以上,所谓的紧缩在全球范围内仍属扩张之列;如果货币无法真正收缩,那么所谓抑制资产泡沫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房地产调控将继续遭到投资者的嘲笑。

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货币发放形态,只要以投资与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出现高通胀与高流动性的双高现象。而在内需主导的经济模式下,我国的货币发放以经济增速、就业与CPI为皈依,CPI超过3%就加息,广义货币发行13%足矣。

最近物价略有下降,使人对行政手段心生敬畏,但谁知道,这不是美元指数上升,全球农产品金融忏悔属性下降、现货价格下跌的功劳?一旦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上升,谁知道内部会不会水漫金山?我们理解发改委的行政降火救急之举,不等于可以忍受年年出现油荒,物价逐年高。

经济要回归常态,更要回归根本。

回归根本就是回归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回到以CPI与就业主导的货币发放模式,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限制资本项目,把不负责任的美联储扔到一边。

阅读(644) | 评论(0)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暂无评论
  • 发评论
  • 登录 | 注册
  • 最少5个汉字。请勿发表色情、反动的内容或广告,谢谢合作。
    • 请选择表情
    • 真棒
    • 我生气了
    • 我酷吧
    • 微笑
    • 热吻
    • 好害羞
    • 翻白眼
    • 悲伤
    • 抓狂
    • 疑问
    • 窃笑
    • 惊讶
    • 鬼脸
    • 大笑
    • 呲牙
    • 闭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豪宅之家的观点或立场。
    copyright (c) 2004 haozhai.cn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