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农行破发又如何
2010-08-12 13:51:19农行上市后,穿着绿鞋在发行价上步履蹒跚。初期还有为境外发行助威的作用,后期纯属面子工程。
农行是否破发成为市场的象征,似乎农行一旦破发,金融股就会溃不成军,而后影响到证券市场满盘尽墨,最终让做大资本市场容量的战略决策踏空。
农行的赢利与估值并不是其他银行的参照系。目前金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已经披露半年报的银行显示银行利润增长超过预期。如果真相信股市的价值投资,何必牢牢守着农行的发行价不放。只有一个解释,银行有并未披露的风险,而这一风险之大足以动摇银行的根本。
这个理由并不成立。从中国从救急经济转向常规经济以来,银行的信贷安全受到空前重视,银监会发布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现在又将目标转向了银信合作,表外资产表内化,堵住了银行表外资产与风险拨备不足的漏洞。银行上市以来,令人欣慰的不是银行的赢利模式有了改观,也不是霸王作风与公司治理结构有了根本好转,而是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安全性比上市前好得多。
银行估值不高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为09年庞大的信贷发放买单,今年银行的大规模融资就是让投资者买单的办法。大规模融资摊薄原有股东收益,市场怎么可能给银行高估值?
另一方面是为今后可能的坏帐留出足够的安全拨备,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还是房价下挫的风险,还没有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看到的只有随着信贷总量上升,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节节下降。
有关方面对银行风险心知肚明。尤其是表外风险,自2007年起步以来,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成为银行规避信贷监管的最佳手段,预计今年上半年银信理财产品在2.9万亿元左右,远远超过去年全年1.78万亿元的总量,而今年全年的信贷额度不过7.5万亿元人民币,银信理财产品很快与信贷旗鼓相当。银监会将表外资产并入表内,总体而言相当于增加了在今年再次提升了0.1%的存款准备金,市场的实际利率将会因此上升,长期来看对于商业银行未必不利,短期来看则有价格下挫风险。
无论是银行也好,大型国企也好,购买这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债券投资者比较相似,他们无法左右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现金分配,因此才会出现上海汽车现金充裕融资百亿的怪象。治理结构存在天然缺陷的公司存在折价,以往中石油等公司在境外上市时,折价体现得淋漓尽致。高价在境内上市,是封闭市场的溢价。有了前车之鉴,目前大型企业A股与H股基本同步上市,不会出现“宁与外人不与家人”的诟病。
投资者所获得的是两重收益,一是分红,二是股价涨跌的价差。由于股本大、大股东占据过大的比例以及发行价过高,红利难以弥补股价下跌的损失。去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央企分红数据,2005年,央企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比例是49%。2006年是55.7%。2007年是60%。现金分红的央企上市公司比例在提高,连续三年进行分红的,占的比例大概是38%。2008年中石油分红向银行利率看齐。低于企业债的利率与税后收益率,买股还不如买债。
指望银行股大涨的人动辄拿A股与H股的折价说事儿。上周由于H股银行走势明显强于A股,AH银行股溢价率再创86.8%的历史新低。其中招商银行AH溢价已降至77%。恒生AH股溢价指数再度下滑至前期低点,上周五收于98点。境外投资者给出的价格比A股投资者高,岂不说明A股投资者的短视?
这是不明金融大势的说法。港币与美元挂钩,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以港币或者美元购买的中国资产纸面价格当然节节上升,但这只说明美元购买力相对人民币的下降。事实上,以往国际投资者因为汇率风险要求中国资产折价出售,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明确,情况开始逆转。8月11日,农行A股报收于2.69元人民币,H股报收于3.32港元,以当日汇价换算,港股大约相当于2.89元人民币,相差不多。
有金融股破发是好事。目前正值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期,一些治理结构完善、在中小企业、中间业务等蓝海中如鱼得水的上市银行理应获得好估值,用高估值激励这样的银行继续改革,而对于问题成堆、前景不明的银行,理应获得以低估值,如果证券市场的作用才能显现。
政府、机构托市,托得了一时,托不了长久。绿鞋太沉重,不穿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