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新政真的只能“百日维新”吗?
2010-07-15 12:04:32二年前潘石屹根据当时时局,作了一个“房地产百日剧变”的判断,后来因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因此而延缓了发展商对土地款的付款进度,潘石屹也把它作为自己“预言”没有兑现的理由。这有点向电影《南征北战》中敌方军长说的那句话;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这次新政出台三月未到,各方面的传说五花八门,有些到了神秘莫测的地步,先是物业税的开征,近期是关于第三套房屋的贷款与否,中央银监会于上海银监会各唱各的。通过这些琐碎的信息,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决策层对我国房地产根本没有一个整体的战略判断,几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也只顾自扫门前雪,难怪有的媒体已经做出了新政三月而终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我注意到近日中国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有篇文章,他认为:中国住房市场问题比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更为严重。李稻葵教授在我国经济学界有一定的名望与水平,但对他的上述判断我实在不敢苟同,而且李教授的论据我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他认为:美国与西方国家,在房价上涨时,人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人们可以因为房产升值而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从而人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消费。同时李教授又认为:中国房价的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快乐,因为许多家庭尤其是年轻人,还不拥有房产,所以许多年轻人变得非常焦虑。最后李教授认为,房产问题会由一个社会问题变成一个潜在的政治引爆点。我有二点越看越糊涂,一是中国实际拥有房产数远比美国高,特别是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随着房价的节节攀高,他们远比美国人快乐,二是美国的年轻人难道都买房的吗?他们不焦虑吗?按此逻辑推理,要消除年轻人的“焦虑”,也要给他们每人买一套房?我感叹的是,像李教授那样我尊敬的学者,决策者身旁的高级幕僚与智囊,尚讲不清楚中国房地产的症结所在,更开不出应对措施的药方,看来中国房地产真有点走不出困境了。
再来看银行对第三套房的贷款态度吧,从道理上讲,银行比银监会更有理,凡是能买第三套房的,还款能力一定比首套的强,而且利率还能上浮,银行既安全又获利大,没有理由不做这单生意呀,只是有中国银监会的高压舆论压着,正常的生意只能偷偷做,实在是不爽。一旦哪个突破口形成,所有银行会势如破竹地放贷,银行的杠杆效应再次被撬动,房价会迅速反弹升高,三月的新政前功尽弃,政府公信力降至冰点,中国房地产真的走上不归路了。应对这个问题的药方是:银行是个经济实体,不是银监会的附属物,强行压制时短期的,况且国务院也没有规定第三套房银行一定不能贷款。当前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把地价理性化,这是政府的强项工作,我从纷乱的信息中,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一些新政后拍卖的土地,它的综合造价基本等于以前同地段土地的楼面价,其好处是,通过新的增量楼盘较低价位来对冲前面的高价位,延缓楼价上升幅度,只要措施得当,上升率在8%左右,第三套房的贷款者自然就少了,这才是上策之举。
任何政策都有阶段性的,这次新政也不例外。中国房地产主要是要解决住房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房价是否会出现拐点。我们特别要警惕以谢国忠为首的外商,对中国房地产表面唱空实际做多。他们非常清楚,中国房地产与世界经济是不接轨的,即使世界经济再次探底,中国房地产很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以前的盈利模式与案例使他们想再次复制,一些幕后推手也蠢蠢欲动,捆绑媒体,四处放风,把消费者搞的如坠雾里,他们的资金趁虚而入…其实任何事情,都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辩证道理。就像打工皇帝唐骏,到处把他的成功经历复制,最后把他的假学历都复制出来了。我判断这次外商的游资不会也不敢轻易进入,因为还有一把“剑”悬而未决,就是物业税的开征。中国人很懂得中庸之道,越是飘忽不定的东西,人们越无法判断。同理,物业税的开征是没有悬念的,但何时开征,怎样计征是有猜疑的,在没有最后确定之前,大把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还是有心理影响的。政府应该抓紧时间,通过政府控股的大型国企,在适当价位时,买进房产,作为今后平抑市场的有力砝码。这是个全新的思路,控制地价不如控制房产,白花花的“大米”在手,要屯要抛,进退自如,一旦政府手中有“粮”,外资还敢贸然进入吗?
至于年轻人没有住房,在现有阶段,任何人没有办法来解决问题,如李稻葵教授所言,你还要“焦虑”一段时间,但你千万别得焦虑症奥,套用一下毛泽东老人家的话: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至于公共租赁屋,这朵美丽的红玫瑰,喜欢的是有钱的,没钱是无法绽开的,关键是资金的“土壤”有多厚?
当房地产有一段时间较平稳发展时,新政也就慢慢淡化了,强调新政的作用,真的说明房产不稳,把新政“解释”的天花乱坠,矛盾百出时,各种情况都会出现,也是房地产最不稳定之时。目前是吗?你能回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