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收藏博客 | 豪宅博客
    个人资料
  • 姓名:朱咏敏豪宅专家
  • 博客等级:14
  • 博客积分:50644
  • 博客访问:59974
    博客标签

我的好友
  • 博文

湖南归来话岳阳

2009-10-22 16:00:42

湖南归来话岳阳

 

与朋友经湖南长沙公干,长沙我于2002年到过,今日之长沙变化甚大,在长沙几天得出几个有趣结论:在长沙吃住、购物什么都贵,唯独住宅非常便宜,我们在一处看到靠近湘江边,离城中约5~6公里,房价每平方3000元左右。而上海的普通消费相对较便宜,唯独住房特贵。在80年代初期,国人皆没有出过远门,那时去香港考察一次算得上一件美差了,听考察回来的人讲,香港有个特点:银行比米店还要多。然而,今日之长沙,到处高楼林立,宾馆多于银行,而洗脚房又多于宾馆,倒是一派休闲悠哉的景象。我们在上海已习惯了堵车的烦恼,而长沙的堵车远甚于上海,尤其是在城市热闹地带。友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从长沙五一广场驱车到不到一公里的饭庄,足足开了三十五分钟,走路比开车快在长沙是很普遍的现象。问其原因,当地人告诉我们,长沙的年轻人喜欢开车,美女们尤甚,不少20几岁的小姑娘,就是借钱也得买辆车子,在街上驰骋。如此一来,长沙焉能不塞车?除了长沙,给我印象之深刻倒是岳阳,《岳阳楼记》在中学时代已读过,不过那时是按老师的意思机械背诵而已,没什么真实感受。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今日之游岳阳,别有一番感慨。

“岳阳”之名,“岳”者,大山也;而古人又把山的南面称之为阳。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赤壁大战以后,周瑜在巴丘病逝,为了防止敌人骚扰,鲁肃在此筑城防卫,与驻扎荆州的刘备对峙三年,岳阳楼的前身,正是鲁肃的阅军楼,后经历朝历代对岳阳楼的不断修缮,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阳楼,与古诗《岳阳楼》已相差甚远。而真正令岳阳楼闻名于世人的,还是范仲淹那篇千古雄文《岳阳楼记》,而说起《岳阳楼记》的撰写来源,必须先要说一下请范仲淹做记的滕子京。世人对滕子京知道甚少,在《岳阳楼记》的前言中也只非常粗略的写道:滕子京“庆历四年,贬谪巴陵”,实际上正是滕子京为政敌所陷,在晚年五个月内,连遭三次贬谪,心灰意懒,万念俱灭,看见岳阳楼就萌发起想请一位名人为岳阳楼写记。笔者在岳阳看到滕子京写给范仲淹的《求记书》,其中文学功力丝毫不比范仲淹差,为了请范仲淹写好《岳阳楼记》,滕子京在《求记书》里面提出了对写《岳阳楼记》的战略构想,文曰:“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没有滕子京这番宏论,可能未必有范仲淹对岳阳楼的千古绝唱。据现在的流行说法,滕子京是拿着《洞庭秋妄图》与《求记书》寄给范仲淹的,请之撰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并没有亲临岳阳楼。当然,凭范仲淹的学识与才华、他一生官场和仕途的跌宕起伏、对黎民百姓的深情观察,厚积而薄发写出岳阳楼的气势:“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又写出了古人忠臣对国家的忧愁和对黎民的关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士大夫如何把握自己的高尚品格,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以为范仲淹应该来过《岳阳楼》,我不是考古文字工作者,提不出什么证据,但我感到“诗言志”,文章也如此。范仲淹与滕子京本是同僚好友,他对滕子京一生的为官准则与人格秉性也是肯定的,所以我更觉得《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隐喻写给滕子京的,也是范仲淹对滕子京在官位上敢作敢为的某种肯定。当然,范仲淹到没到过岳阳楼,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今天我们观《岳阳楼记》能够体会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范仲淹也不枉写此文了。为官一任,不造福于民,与卖红薯之农民有何不同?古人已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思想境界,想起今日之国风,多有遗憾,一言难尽。

中国的名胜楼宇很多,在江南就有《黄鹤楼》,《滕王阁》与《岳阳楼》,在大众眼里,好像《岳阳楼》的知名度更大一些,我想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外,历代著名的文人墨客对其的赞美有很大关系。如大诗人李白对《岳阳楼》的描写:“楼观岳阳尽”,以及李白那副著名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如此极致写意,一般墨客无人再敢挥毫。元代诗人方回作文写道:“尝登岳阳楼,左序球门壁间,大书孟(浩然)诗,右书杜(甫)诗,后人不敢复题。”这与李白在《黄鹤楼》的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赞不绝口:“以为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欤”。我觉得值得一提是杜甫的千古绝唱《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登楼远眺,想到连年战争,山河破碎,百姓受难,除了老泪纵横以外,还能做什么呢?忧国忧民之心与无可奈何之举交织折磨着这位伟大的诗人。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过着穷途潦倒的瓢泼生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事的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最后逝世于岳阳平阳县。今日之岳阳楼上,除了悬挂着清代书法大师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外,右侧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记》,狂草之雄风笔法,刚健而潇洒。至于毛泽东是何时而写,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964年,毛泽东巡视南方,专车至岳阳,毛泽东问随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前面是什么地方?张平化说是岳阳车站,毛泽东沉思片刻,便展纸挥毫,手录了杜工部的《登岳阳楼》。但笔者以为这个说法有误,理由有二:一是60年代初期,岳阳楼大修,时任岳阳县文化馆馆长,也是陈赓大将的弟弟陈忆吾,请其兄向毛泽东主席讲了要求为《岳阳楼》题匾的意愿,毛泽东对陈赓说:《岳阳楼》是文物古迹,还是请考古学家郭老写为好。由此观之,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不太可能是在60年代,再说当时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就陪同在毛泽东身边,如知道毛泽东书写此诗,一定会千方百计把它“截留”下来的;二是毛泽东这首诗词是在1984年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才发表出来的,从时间上判断至少应该在70年代所写。但无论什么年代所写,主席一生撰写的众多诗词中,大量的是描写戎马生涯以及对战争和祖国前途的思考,对风景名胜倒鲜有笔墨。岳阳楼能悬挂主席笔墨乃是万幸,也是比其他名楼更有知名度的原因之一。传说在岳阳楼还有毛泽东所撰的一副对联:八百里洞庭今在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这副对联虽然也气势雄伟,对仗工正,与毛泽东的写意手法也有些相似,但仅此判断是毛泽东所写,还缺乏实证,但此对联不失为一副好佳句。

此乃我游《岳阳楼》的一些感想,趁兴写为此文。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我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在游历中学习,其乐无穷,也算是人生一个不能缺少的生活元素。

朱咏敏

2009-9-17

 

阅读(1047) | 评论(1)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落雪飞梦:2009-11-24 14:16:47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 发评论
  • 登录 | 注册
  • 最少5个汉字。请勿发表色情、反动的内容或广告,谢谢合作。
    • 请选择表情
    • 真棒
    • 我生气了
    • 我酷吧
    • 微笑
    • 热吻
    • 好害羞
    • 翻白眼
    • 悲伤
    • 抓狂
    • 疑问
    • 窃笑
    • 惊讶
    • 鬼脸
    • 大笑
    • 呲牙
    • 闭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豪宅之家的观点或立场。
    copyright (c) 2004 haozhai.cn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