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
2010-03-03 19:33:56前几天我的博文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信托和房地产公司股票的概念作一下明确,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要看昨天(3月2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刊登的我的相关文章,或者下一期的时代周刊和中国房地产报我的相关评论。
看了以下这篇文章,如果您是金融从业人员或从事房地产投融资工作,您应该会对“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更加了解,我在这里隆重推荐!看后有什么想法,请朋友们发表意见?
中国监管部门的“地盘之争”
要想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特性,只消看一看其刚刚起步的债券市场。随着负责市场不同领域的监管部门之间的地盘之争,债券发行量激增至创纪录的水平。
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共发行了规模约为221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是2008年的一倍以上,相当于2007年的5倍,2006年的11倍。
这种非同寻常的繁荣之所以格外引人瞩目,是因为推动债券市场走强的那部分市场,面世不过两年时间——2年前,中国央行(PBoC)强行挤入了相关监管部门的行列。
中国央行是如何让本国公司债券市场重获生机的事例,说明了中国金融市场受政府中相互竞争的部委决定的影响之深。与其它国家较为发达的同类市场相比,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仍较小,且较为分散。
4年前,债券发行由监管机构国家发改委(NDRC)监督。发改委拥有对中国经济广泛的行政管理及规划控制权。
此后,另外两家监管机构从发改委手中夺走了部分市场,而三者之间的竞争似乎刺激了各自负责的债券的发行。
瑞银证券(UBS Securities)投行部副总监彭菲力(Philip Partnow)表示:“现在我们有三个相互竞争的市场,有三套相互竞争、但差别不大的产品。”
“这是一个积极监管竞争的范例,”他表示。“后退一步看,你看到的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债券市场,为主流投资者和发行机构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2007年之前,想要发行债券的公司必须经过发改委冗长的审批过程。因此,实际上发行权仅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和三峡大坝等基础设施项目,且只能根据国务院(State Council)每年批准的配额发行。
因此,债券市场一直规模不大,这让一些政府官员颇感受挫。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警告称,中国的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这一资金来源。
因此,2008年4月,央行自行采取行动,推出了中期商业票据市场,允许企业发行实际上相当于3至5年期的债券。
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中期票据(MTN)的发行要求远没有传统债券那么繁复。
根据Dealogic的数据,中期票据的发行量从2008年的250亿美元,激增至2009年的1010亿美元。尽管此后增势有所放缓,但截至目前的一年内,中期票据占到了债券发行总量的41%。
2007年,监管框架已呈现出割裂局面。中国股市监管机构——证监会(CSRC)在那一年实现了夙愿,获得了上市公司债券发行的监管权。
自此,发改委仅剩下了对非上市国有企业债券发行的监管权。
尽管证监会负责的市场导致债券发行量有所增加,但起初债券市场并没有如愿繁盛起来。2009年上半年,由于证监会暂停债券发行的审批,以防资金被抽离股市,债券发行量甚至跌至零水平。
尽管如此,分析师仍表示,这三个债券市场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朝着金融体系再平衡、改变对银行放贷的依赖迈出了有限但意义重大的一步。
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高级顾问赤松範隆(Noritaka Akamatsu)表示,更具深度、流动性更强的债券市场,能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帮助中国经济为其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但他补充道:“我个人希望监管部门能拿出一份更长久的方案,解决市场分散问题,并优化市场结构。”
中国政府已提出了一些试行办法,增强不同市场之间的联系。近几个月,相关部门开始允许一些银行在国内证交所进行债券交易——此举旨在将交易清单的交易所市场与流动性高得多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连接起来。
银行界人士表示,债券市场接下来的重大举措之一,可能是首度允许外国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券。
预计今年会有一家外国银行发行所谓的“熊猫债券”(panda bonds)。
时间安排当然要取决于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