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当前我国房地产的对策建议
2011-11-09 15:52:021、调整保障房开工建设指标,将工作重点放到质量监管和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保障房的建设经过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今年的开工指标到三季度末已经基本完成,为今后的保障房建设奠定了一个发展基础。但是,今年的保障房开工任务的完成,也是在土地供应、资金筹集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实现的。客观上需要在开工建设的时间进度和节奏上缓一缓,以便客观进行保障房数量质量的中期评估,采取实事求是的规划数量调整。
加强质量管理,做好责任追究。各级政府部门应从规划选址、建筑材料、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质量,保障开工、竣工的同时,也保障质量。严格执行保障房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制度,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绝不手软。
探索定向宽松信贷政策和民间融资机制,落实项目后续开发所需资金。资金筹集是目前保障房开发的主要难题。应探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向保障性安居工程适度倾斜的具体措施,可以在控通胀、保增长和促进保障房建设之间寻找平衡,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保障房的建设。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保证公平公开。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可以使有限的保障房实现良性循环,并惠及更多群众。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对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等实行全过程公开、全社会公示、全方位监督,通过社会公众,监督保障房的方方面面。
2、加快推进全国房地产信息平台的建设
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控是在缺少“城镇房地产普查”和“全国房地产业规划”的条件下推进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及时、不衔接,一些政策的推进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针对性不强,稳定性不够,时效性不长。我国对房地产市场变化缺乏全国联网的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收集,执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也要有全国统一的基础信息来支撑。
现在我国四十个重点城市房地产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市、区(县)两级内部联网,也实现了全国四十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信息系统集中联网,但缺乏城镇居民家庭财产(不动产、银行存款、股票账户、机动车、实业和服务业经营等)及其变化的信息收集及联网。
建议加快推进建设一个便于全方位社会管理包括住房信息在内的完整信息平台。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3、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和调控的顶层设计
实践表明,在过去房地产调控过程中,经常是碰到一个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一些政策是不得已的行政色彩浓厚的措施,缺乏一个完整的、明确的、相互衔接的顶层设计。
现行的一些调控目标、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也是边干、边实践、边总结、边设计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国家层面由住建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央行、监察部、商务部、民政部、税务总局、农业部等部门参与,形成合力。也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更多的地方先试点,后推进。
建议在总结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和房地产调控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加快我国房地产业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总体评价和发展思路;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科学划分;中国城镇建设的土地和货币供应机制;消除保障住房的寻租空间等。
4、允许地方政府进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的微调
我国疆域广大,行政区划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性。因此,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产业政策,国家只能是提出总体目标和原则措施,不宜提出全国“一刀切”的具体政策。由于房地产的不动产特性,因此对房地产的调控更应该在细化政策层面和实施操作层面,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行政权力。
鉴于目前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的因素特别多,利益冲突的局面特别复杂,宏观经济政策适当调整,保持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成为共识,那么,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在目标方向、指导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力度、对象、范围和方式等方面的微调。
譬如就地方政府限价和限购政策选择而言,地方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了房地产市场调控“责任状”,各地提出了具体的房地产调控目标。限价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合理价位,如果能够有助于地方政府完成调控目标,“限价令”也是可行的,并非仅“限购”一种选择。短期内,限购政策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已经发布限购政策的城市,将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未发布限购政策,但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限购标准的城市,将更多采取“限价”的方式落实中央的房地产调控要求。“限价”是符合国务院有关规定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最终目的是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