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想不通,自问自,无题解
2011-09-19 09:55:14
我国房地产调控过程中,创造了若干个令人咂舌的现象和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悖理。
一、一个产业被政府连续九年实行组合拳形式的政策调控,在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上,只有一个房地产业受到了如此的待遇,偏偏商品住宅房价越调越涨,弄得全国房价一片红。
二、都说中国的房价高得离谱,都说中国人买不起商品住宅,甚至一批省部级的高官也跟着说“我也买不起房”。但是,中国城镇创造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高的私人产权住宅的拥有率(90%左右)。每年七、八亿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都能销掉,而且买的还是期房。
三、有这么一批80后的人,诉说“夹心层很受伤”,“房奴”,“不吃不喝要三十年才能买一套房”,“买房绑架了老少三代”,“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现实情况是,凡是买了房的人,又吃又喝又住房,滋滋润润过日子。倒是相信房价会跌的那批人,自己不买房,又急又跳又骂娘。
四、中山先生一百年前讲“民生”,现在新时期的共产党人依然高举“民生”的大旗,在众多领域积极推行民生、民心工程。如果低头仔细盘算一下,三十年改革开放,覆盖面最广、对老百姓最实惠,也是最有效的民生工程,竟是“商品住宅”。商品住宅给城镇居民家庭带来的财产财富,远远超过该家庭工资、奖金、津贴、养老、医保、教育等价值总和。
五、舆论一片:中国的土地、房屋根本不值那个价,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充满泡沫和投机的市场。既然中国的土地和房屋不值钱,还存在泡沫,岂不现在正好趁机把一个泡沫价的房地产大量卖给境外人和外国人?让我们也干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将他们狠狠地套牢,而且还告诉他们,房屋还在中国的国土上,你搬不走;五十年七十年后,还可以可持续性的再卖一次土地使用权,童叟无欺。但我们的政策现在偏偏限外,中国人钱多的不需要外资流入吗?
六、人民币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但老百姓不能随便拿人民币买商品住房。政府对合法收入用于住房投资需求不仅不给予政策和法律保护,还要进行遏制。商品住房不能随便买卖,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取消住宅的商品前置属性,回归产品和保障房。合法合规的商品就是给国民用国家发行货币购买的,这个权利不应该轻易被取消。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内心是主动愿意实施限购政策的,这是现实。
七、一再宣传“中国老百姓要放弃商品住宅涨价的预期”,要“理性消费”。货币量客观的超发,流动性客观的过剩,CPI 客观的上涨,凭什么要老百姓放弃主观的预期?
八、就那么几个所谓的专家,到处鼓吹房产税如何对抑制房价有重大作用。行政机关有权力不经立法机关审议,就能启动房产税试点?而且原有的对居民住宅不征收房产税的法规条文,现在连一个字都没有修改。真是奇观。没有老百姓是欢迎政府给自己不断加税的,尤其是现在针对房屋持有人的房产税,这是常识。老百姓不喜欢的事硬要干,还说房价上涨老百姓不高兴,房价下跌老百姓就高兴,这对吗?
九、现在有经济能力买房的人,被剥夺了买房资格。没有经济能力买房的人,却硬要千方百计的买得起房,买得到房。为什么要在中国创建一个人人都能随时买得起房的房地产市场?在中国一大批城市实行限购政策,弄得一大批“成功人士”大量在海外购房、移民。人才和货币都在外流。
十、中国一年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不过800万套,现在我们一年却要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上海一年新建商品房不过交易10万套上下,现在经济适用房却要三年建30万套。上海中心城区再加三个郊区,13个区县仅有2.8万户正在进入公示阶段。如果考虑到后面的摇号选房和正式签约两个环节,总需求量肯定2.5万套都到不了。政府要建那么大量的保障住房,真实的需求肯定有那么多吗?
十一、面对着如此巨量的、多余的经济适用房,嗅觉灵敏的人已经发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住房财产的机会了。充其量政府对每一户或每一个成年劳动者的住房、收入和财产的监控统计也只能上溯1-2年。一批人(当然是极少数人)现在正在处理、分割、分流自己的财产和收入。不是采取加名的办法,而是采取减名、去名、转名的办法,去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婚姻解体了,住房财产没了,名下汽车易主了,实名制股票账户清空或消失了,银行里存款量化转移了。环顾各地政府,正在成千成万数量级的甄别出不符合真实情况的保障房申请户,就可以知道目前保障房工程正在制造以投资获利为目的的失信造假工程。
十二、1998年我们取消福利分房,但我们并没有取消保障住房。是各级政府放弃了保障住房,其结果是十年以后矛盾加剧,这里的原因是政府失职而不是市场失灵。但是,我们硬是宣布了市场失灵,要用看得见的手去不间断地调节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其实在北京的国家机关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福利分房和福利购房,他们的房价甚至比北京的经济适用房还要便宜,得房者一下子能够获取数以百万元计的家庭财产。官民不一致,中央和地方不一致,但怎么责任都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地方政府身上呢?
十三、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调控是需要土地资源、货币资源、财税资源、人事资源和政策资源的。而毫无这些资源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却承担着全国房地产市场和商品价格调控的主要协调人、责任人的角色。同样毫无这些资源的地方政府,却总被批评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消极抵抗,成为问卷考核永不正确的答题人。而那些真正拥有这些资源的主管部门,却都拥兵自重,尽量低调不发声音。其中的奥妙谁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