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书记你不能这么说,好吗
2011-07-14 15:23:47大家尊敬的上海市委书记,最近对房地产调控有两次谈话。
一次是7月11日会见香港中国商会上海访问团一行时表示:“上海不会打压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打压的问题,只是抑制,所谓抑制就是让你觉得购买投资性的住宅,未来会付出比较多的代价,而不是禁止购买投资性的住宅”。“住宅有两类:一类保障性的,一类是市场性的。即使是市场性的,我们也不鼓励投资性的行为,会采取一点抑制投资性行为的措施”。
一次是在7月12日上海市共产党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说:“从长远来看,上海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建设公共租赁房的模式和办法,积极探索试点新的住房政策,千方百计解决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
两次谈话核心是:1、购买投资性的住宅,要付出比较多的代价。不鼓励投资性住宅消费行为,会有抑制措施。2、上海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
这两段话其实都是不妥的,是令人遗憾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凡是城镇居民用自己的收入购买商品住宅,即便买的是第一套自住商品住宅,即便买的是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即便买的是房改住房,这种购买行为本身就是投资行为,无一例外。买来以后是自住还是转租,是留给子女还是空关,这都属于使用价值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品理论的基本常识。
现在全世界的经济统计部门也都是将商品住宅列入投资品的范畴,而不是列入消费品的范畴,尽管商品住宅兼具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功能。上海共产党的第一书记应该有马克思理论的最基本的常识,如果认识不够,可以上党校再复习。
二、不鼓励城镇居民商品住宅的投资行为,而且还要加以抑制,这和邓小平倡导的住房制度改革是相悖的。在市场经济中,对投机行为应予以疏导、防范、制约、打击,但是消灭不了。对合法的投资行为,政府应提供法律保护。宪法都要求保护中国老百姓的财产。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是迄今为止最好、最有效、最实惠、最大的民生工程,老百姓的工薪、奖金、津贴、养老、医疗、股票、基金、债券、廉租房、公租房等,实践证明都比不了投资一套商品住宅。本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已经为老百姓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现在我们却在党的领导下轻易地否定我们干这件好事的路径和方法,而且把城市住房问题描绘的一塌糊涂。后任领导不能如此轻易的否定前任领导干的事情。
过去城镇居民没有不动产,现在上海90%以上的家庭都有了产权住宅,大多数拥有上海产权住宅的人都成了百万以上财富的拥有者,这是上海城镇市民分享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是上海市民拥护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的经济基础。分不清投资和投机,连合法的投资都要受到政府政策的抑制或遏制,这是对老百姓最大民生的践踏。现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给老百姓吃定心丸的还不是手中有一套市场价格正在上升的产权住宅。
三、上海市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绝对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这是把一个次要的问题任意扩大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典型错误观点。上海青年人才首先是都有住房住,没有流落街头。上海青年人才正常情况下多数人就该买不起上海的商品住宅,除非是父母资助。这个情况放到香港、东京、伦敦、纽约也都是正常的。我们用超常规的办法,要建立一个所有市民都买得起商品住宅的房地产市场,客观的讲,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政策。上海青年人才的工薪收入大多数人比他们的父母现在的收入还要高,他们只是暂时买不起房,他们今后肯定比自己的父母住的更大、更宽、更好。
上海这三十年的转型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的固有顽疾,难以得到有效根治。最大的障碍是那些企图将上海拖回到行政计划管理体制的残余思想的复燃。上海三年要造30万套经济适用房,五年要造100万套保障住房,是不自量力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决策。上海市不断降低保障住房的准入标准,扩大保障住房的覆盖人群,只能证明我们原先对上海住房保障需求数据判断的不准确。一个要冲击世界性的“四个中心”的城市,原本就应该有人口和人才进入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