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朱大鸣:通胀见顶或预示着政策拐点出现
2011-06-28 11:43:28通胀率即将达到高潮,人们预期6月CPI将达到顶点,与之相关的反通胀的话题,也再次成为高层强调的重点。
温家宝总理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文章中称,中国控制通胀的政策已经奏效,总体价格水平目前处在一个可控的区间,预计将稳步下降。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实现经济健康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首先任务。李克强称,目前,中国立足国内生产能力,强化需求式管理,一方面增加粮食、能源等基础产品的有效供应,一方面抑制不合理的需求,这有利于控制通胀预期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不仅高层对于物价上涨压力有切身的感受,普通百姓对于通胀的压力,也是很强烈。虽然最近少了“算你狠”、“唐高宗”之类炒作物价的情况,但是物价普遍上涨,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
这次全球性物价上涨的根源在于,各国央行企图以开动印钞机为经济的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结果是尽管很努力,但却造出一个通胀来。物价上涨尽管避免了经济陷入通缩的表面陷阱里,却更深地伤害了实体经济的内在机制。一个老朽的机器,尽管表面喷漆式的图画,仍然摆脱不了动力丧失的困境。特别是国际资源和能源价格上涨,驱动的不是美国经济增长,而是驱动了美联储的印钞机。大量的美钞成为国际投机资本,也成为全球通胀的罪魁祸首。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不是实业经济的短缺,而是印钞机的过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能力不足。
我们中国的物价如果说控制的比较好,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从紧,而是整治了流通环节,减少了成本。端掉横亘于地方之间的物流壁垒,是减少中国物价成本的最核心的因素。大家都抱怨油价高,过路费雁过拔毛,交警罚钱搞创收,这些事情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另外一个措施,即减少货币的超额供应,是降低物价的基础。最近这些年,货币超额供应了很多,水涨船高这是自然现象。
更多的人指责我们进入了滞涨时代,这一点有点夸张。中国经济尚在高速增长,进入滞涨期还没有明显的征兆。不过,虽然我们没有进入滞涨期,但是,我们明显进入了一个高能货币驱动物价上涨的时代。这可能掩盖实体经济的一些状况,我们不能满足于CPI数据,更多的应当关注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的上涨。CPI并不能完全反应人们的消费压力的状况,更不能反应投资能力的变化。就算6月份CPI过了顶,我们依然要看货币实际购买力,要看人们的生活成本,而不是仅仅关注一个相对狭窄的数据。
在中国物价体系引致的货币供应增长中,地价的抬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地价抬高导致更多的货币供应。在这个意义上,地根和银根形成了一股绳的力量,使得货币供应量超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今信贷政策收紧,土地市场也开始萧条了,举例来说,2011年近半,上海市的土地出让总收入仅300多亿元,只有2010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原因何在?由于没有资金流入,开发商的资金链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眼下银根缩紧,银行不支持,开发商没有实力再去大规模拿地。就这样,土地——信贷的循环被打破,不过,这也带来了一种隐患:打击了生产者,同时对于消费者也没有太久远的好处。
但是,无论如何,当前控制物价,更多的应当采取信贷政策和减少管理费用以及交易成本角度来解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以及货币政策改变的一种信号:在钱荒的背景下,CPI就要见顶了,下一个要认真关注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嗷嗷待哺的信贷需求,这或许是政策性拐点到来的信号了。
随便说一句,尽管全球都很“关注”中国通胀和房价问题,但是,放眼全球来说,他们问题并不比我们少,他们面临比通胀更严重的危机:债务失去信用的危机,这比通胀引起人们对于纸币信用度下降,更为可怕。他们不仅仅是印钞机出了问题,更多的是整个信用基础都坍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