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信托业谋求“内涵式”转型
2011-04-26 17:07:21《第一财经日报》于2011年4月15日发表“信托业谋求“内涵式”转型”,全文如下:
伴随央行收紧银根、商业银行贷款总量收缩,国内信托公司的业务今年普遍迎来“开门红”。但是受制于去年《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银监会对于银信合作、房地产信托的种种限制,信托公司未来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信托行业的新变化,专访了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相开进。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是信托业《净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的第一年,同时,宏观层面的紧缩政策也对信托业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你对信托业今年的总体看法是什么?
相开进:信托业今年总体的发展形势,一方面,《净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促使信托公司尽快实现从粗放式经营模式向提升业务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内涵发展的经营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继续紧缩,银行业信贷规模增长受限。总体经济环境将为信托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因为从历史经验看,信托业资产规模一般与银行信贷、货币环境呈负相关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调整和创新将成为今年信托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调整主要表现在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由于《净资本管理办法》要求风险资本计算随评级变化、业务风险系数差异化,结束了以往信托公司规模不受限制扩张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受托资产规模的杠杆率,指引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转向能发挥其灵活投资优势、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高端财富管理。这就使得信托公司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对融资类业务、投资类业务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对TOT产品、信托受益权投资产品、银信理财产品、关联交易产品等产品类别也要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信托公司必须在战略上进行调整,以确定今后的主导业务和核心利润来源。
同时,能否在这样的转折点把握机遇,还要取决于公司的转型速度和力度,以及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要做好创新首先应该对国家法规和政策意图做深层次的剖析,找准切入点;同时在建立健全风控体系的前提下,注重对产品创新的设计;要加强信托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产品创新的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托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活力与生机。
日报:挑战与机遇共存是目前对信托业的普遍认识,对于“挑战”与“机遇”,你如何解读?
相开进:信托业在我国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速度以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却远不及其他金融机构。整个信托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定位不清晰,主业不突出,除银信合作、房地产信托和证券投资信托之外没有明显的盈利点;第二,法规制度缺位,没有确立信托登记、税收、信托受益权流通转让等方面的制度,“一法两规”的法律解释和实施细则等还没有出台;第三,行业宣传与研究落后。信托制度的普及度和认知度还相对较低,各方面对信托的“奥妙、独特制度优势”还不甚了解或者了解不深。
虽然存在着制约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信托独特的破产隔离制度、信托财产的所有权、经营权与受益权的分离制度、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和产品设计灵活性以及有利于金融创新的优势正是信托充满无限想象力所在。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讲,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使信托回归高端理财的两个基础条件:一是社会财富积累程度较高,形成了一批拥有财富的群体;二是富裕群体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托工具为这部分投资群体提供高品质的财富管理服务,是我们现阶段业务研发的重点,也是未来信托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日报:继银信合作、房地产信托之后,证券投资类信托可能会成为今年各家信托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这类信托多是委托给阳光私募进行投资。你如何看待中国阳光私募未来的发展?
相开进:一个正常的理财市场需要多元的组成才能充满活力。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应该由各类不同的投资主体参与,保持适度的差异性。当参与主体充分多元化后,投资行为的差异性也会体现出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波动减小,估值水平趋向合理,资源配置更加有效。这样才能避免市场波动增大,避免暴涨暴跌。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严格控制下方风险,其投资集中、灵活,且投资限制比较少、规模小,使他们在投资风格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市场发生变化时能较快地作出反应。阳光私募灵活的投资风格和严格的风险控制,是其整体超越市场和公募基金的主要原因。
阳光私募证券信托基金的发展,从整体上看,就是在不断地给中国证券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差异化。因此,阳光私募信托基金小而言之,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商业模式;大而言之,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而言,都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