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住房供应“双轨制”首次露面
2010-12-14 10:54:48近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提到“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细则,这一提法在中央文件中属于首次出现,这句话的份量很重,它暗含着、预示着我国住房体系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近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很折腾,房改、房价、动拆迁、市场调控,普通民众可能已经疲惫的懒得说话和抱怨了。中央政府很卖力的调控房价,地方政府很狼狈的搞住房保障,可总感觉处处不对劲,每每吃力不讨好。
中国住房体系病了,以前一直苦于找不到病根。经过反思和摸索,近几年政府终于找到了病根,现在终于开出药方: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正如住房体系中的俩兄弟,都需要母爱。1998年房改之后,住房市场被溺爱,后果是在住宅商品化、市场化飞跃式发展同时,房价亦快速上涨。而住房保障却被很多地方政府忽视、甚至抛弃,比如1998年房改“23号文”中明确经济适用房应成为住房供应的主体,事实上从未成为过主体;而直到2006年,还有数百个地级市尚未建立廉租房制度。
几乎在任何国家,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住房,都会受到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眷顾。一方面房价飞涨,一方面住房保障滞后,长此以往,铁定会产生社会矛盾。自2005年以来,我国房价问题持续升温和发酵,民众不仅认为政府调控不力,还把矛盾指向了地方政府的贪婪和开发商的暴利,部分舆论已偏离理性轨道,甚至出现了否定住宅市场化的声音。
从2006年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并推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2007年出台“24号文”,2008年推出“9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2009年制定廉租房保障规划、要求各地五年内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今年出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要求各地制定“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并提出至2015年底,全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米以下的城镇家庭都能享受到保障。今年还要求新建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明年将激增到1000万套。部分城市如上海,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和收购100万套保障性住房。
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属“补功课”。然而,保障房是否盖的越多就越好,保障面是否越大就越好?去年以来,某些担忧和质疑的声音泛起。说老实话,按今年和明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实很生猛。笔者曾做过测算,580万套住房的新开工量相当于2005年全国全部的商品房开工量,而明年又将增加近一倍!上海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占“十二五”时期住房供应套数的六成。
过快增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制能否跟得上?比如经济适用房还会被权贵阶层偷食和抢占吗?会否干扰或冲击正常的商品住宅市场秩序,从而损害市场机制?这些疑问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
搞好住房保障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发展商品住宅是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必要之举。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前,我们太热衷于市场,而忘却了保障;今天,我们不宜太痴迷于保障,而伤害了市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中使出的限贷、限购等行政干预手段,只能是平抑房价难度大和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尚未放量——特殊背景下的临时之策。未来将形成住房供应的双轨制,保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届时商品住宅市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