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公民的具体权利不能被架空
2010-11-26 11:19:30日前,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有关部门已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
但是,在此前,教育部门一直在回避问题,不是想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就是想拖拉敷衍了事,占着位置不办事,官僚老爷的架子十足。老百姓正当的要求,在这些官老爷眼里,什么都不算,还要整天求着他们,喂饱他们才肯吭几声。
每年,内地都有大量因在学籍所在地没有户籍、在户籍所在地没有学籍而无缘内地高考,其中少部分家境较好的被迫出国,大部分家境和学习一般的孩子,就将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出现,更多的家庭被迫选择孩子高中后回原籍上学。但这类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很多人接受的是隔代家庭教育,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学习上,也都可以被视为“被抛弃的一代”,成长中的问题比正常孩子多得多。既不能融入当地城市主流参与公平竞争,又难以回归原籍,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就会趋向游民化、边缘化和被排斥感。这种生活在户籍制度夹缝里的学生,是非常的可怜,一纸户籍制度居然架空那么多刚性十足的国法,户籍制度的霸道可见一斑,而良善之法设计的如此美妙,却在现实中遭遇到各种霸道小鬼的各种规制架空,法律的王道尊严何在?
事实上,无论呼吁书是否成功,都是对于当前分省高考制度的一项控诉,这种分省考试的做法,严重侵害全国考生的公平竞争的权利。同为中国公民,同分不同权,湖北、安徽的六百多分还考不是北大清华,北京的五百多分就能进名校。包括上海也是一样,这样的严重考分歧视,实质上是一种地域保护主义致使教育权利平等沦为空话大话。北大不是北京人的北大,复旦也不是上海人的复旦,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就是这样明显不公正的制度,居然还能存在这么多年。
2005年之前,呼吁改革高考地域歧视的声音很多。比如有委员李文志称,北京、上海搞单独命题,“又是特殊化”,这实际上都是不合理的,受教育应该是公民的平等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对待。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受教育权的问题,既然所有考生都接受全国的统一高考,录取的标准就应统一,由于分数线不统一而产生的“高考移民”,非常不正常;由于名额限制而落榜的高分考生也很“冤枉”。此时,有位海南的高考状元,竟然是移民,被取消了上清华大学的资格,真得不明白,共和国的公民平等接受受教育权利,竟然被一纸政策给架空了,法律的尊严何在,还要法律干什么呢?
事实上,为了显示不同考卷所以有不同分数,故意让考卷不同而无法比较,故意混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但是,这种做法,掩饰任何偏袒目的并没有达到,近些年来,诸多质疑的声音不断涌现,但是,相关部门不是压就是堵,让不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继续延续。
身份不是共和国公民受教育权利分等级的标志,户籍不是教育体系分阶层的借口,只要是共和国的公民,平等的教育权不应被户籍和身份架空。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而不是用所谓的户籍设卡,还给国人一个最起码的公平机会。
还有最近很多农村大学生反映的不少大学生强制农转非,结果现在在城里找不到正式工作,而乡村又不能转回农业户口,连生小孩、结婚、医疗保险都困难重重。这里何谈权利平等呢?当年强制转移户口现在不承认了,拍拍屁股了事,惹到一大堆事不管不问了,有这样的官僚吗?像这样不靠谱的事情,干了一茬又一茬,多少人在这样的混乱规制下,丧失了最起码的权利。
不公正的规制,不会因为混帐逻辑的维护就合理了,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纠错,明知有错而不改,难道不是比阴谋家作恶还要可恶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