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顾哥对话柏林电影名导刘伽茵,聊聊《牛皮》……
2010-10-09 01:00:42顾哥对话柏林电影名导刘伽茵,聊聊《牛皮》……
——顾哥看电影之一千零一夜之第71夜
——争吵、抱怨夹杂着温情和感动,一出本色的家庭G大调
——一部分文艺片是为了装逼,另一部分则为了再现生活残酷……
——独立电影也可以很好看,关键你要有颗安静的心……
——获柏林大奖的电影很多不好看,这部例外……
今天晚上和阿婴老师、王洪波等文化圈好友一道,在现代城D座三层观看了大声电影展之刘伽茵导演的长片处女座《牛皮》,一部用PD-150P拍摄的110分钟剧情片。这部曾经荣膺部电影就获得了第55届柏林国际影展“青年论坛”的“卡利加利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奖”等众多国际独立电影大奖;本片基本上是用一个月的业余时间、主要是晚上的时间拍摄的,演员就三个人,刘珈茵和她的父母。本片一共23个镜头,相对本片长度来说,这个镜头数说明了本片的镜头风格。很多人对该片的评价是沉闷、昏昏欲睡,甚至有一些很专业的小众电影爱好者谈到如果不是看圈子专场,自己很可能坚持不了五分钟,但是鄙人却举手表示反对,和那些更加晦涩的意识流试验作品相比,其实《牛皮》算是通俗易懂和贴近现实生活了,(其中一些精彩幽默的对话甚至会有《顽主》和《大撒把》的影子)而且最棒的在于,在观影前,我们看了刘导的另一部短片《607》,好像是这个名字,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碗酒垫底,让我在观看《牛皮》的时候轻松了很多,那一部,就不展开了,总之我看过之后,只有四个字的评价:“不知所云”,《牛皮》的故事很亲民,一个三口之家,靠着父亲的皮具铺子维持艰难的生计,所有的酸甜苦辣、哀怨冷暖都发生在这个原本就阳光不足的50平方苏式老公房里面,当初获奖的时候,小女生刘伽茵(拿到柏林大奖的时候,刘童鞋只有23岁,真正的出名要趁早)很无奈的回答为何电影的画面阴暗且模糊,刘同学是这么回答的,因为我家就是那样,我自己也觉得光线总是不足,我在这种光线不足的房间生活了23年……加上文艺试验电影本身的需求和小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一个人有条件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拍的大无畏文艺青年精神,使得她完成了这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珈茵还专门强调了一下,《牛皮》是一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是的,只有一部摄影机,比本人当初做地产三人行访谈时还寒酸(我们做节目有三部之作,当时顾哥很不满意,现在想想真是不知足),但是必须诚恳的说,作品很有感觉,很有亮点,就不拔高说意义了,今天我的问题最多,导演的回答彪悍但是诚实,她在拍完后好几年也没有想过自己的这部电影想反映怎样的主题,正是因为无心插柳,真实的展示生活的片段从而真实的升华了生活本身,电影有几个段落异常精彩,一是爸爸指导女儿用电脑打印皮具店的小广告,那种琐碎而互动的对话和情绪渲染,父亲的不断变化甚至前后矛盾的指令要求和女儿多少有些不耐烦的服从,让我回忆到了当年在天启时陈大师指导一个策划经理按照他的意思修改文案,我不禁邪恶的发现一个真理,往往不懂电脑的同学经常可以对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吆五喝六、说三道四,当时我那位可怜的同事被折磨的快哭了(因为当时已经是凌晨三点,我们这位白领民工兄的眼镜都快睁不开了,但是我们伟大的陈老师是属狼的,他老人家倒时差正好半夜最神气活现、两眼放光,呵呵,善意的调侃,相信陈总不会有意见,更不会跨省顾哥,嘿嘿!!!),而这段生活体验在电影中得到了共鸣,另一个精彩的桥段是在吃饭,父亲不厌其烦的教女儿芝麻酱的N+1种做法,真的是循循善诱、慈父情怀,可惜青春期的女儿根本不领情,居然学习老爸砸吧嘴吃饭的声音和动作,然后喜剧就杯具了……父母吵架的段落就不一一复述了,我们这些出生在正常健康家庭的70-90后应该都经历过,磕磕碰碰的生活、交织着火药味和温情关怀的家才是最真实的家,所以别给我举例那些弱智的青春偶像家庭剧,天天爹地妈咪管家菲佣的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过过,所以也就自然可以无视、飘过……
独立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用最质朴的手法、最阴暗的光影、最激烈的冲突,去反映最真实的生活,真实记录下生活的每一处心酸,和每一点温暖,这就是我看过这部110分钟接近“新闻记录片”拍摄方式的小成本之作的真实感受……
和刘导的交谈很愉快,她并没有某些报道所形容的那么“主观”和“刚愎自用”,她很真实和真诚,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在倾听和学习,我相信她将对中国文艺片的未来发出很有震撼力的声音……
《牛皮》很不错,在锻炼耐心和视力的同时,给我们直播一个真实的生活重压下不是乐观和温情的三口之家,一个真实转型时期普通人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