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国际板出世
2010-09-21 11:07:01国际板十年尚未磨成剑,原因是国际板推出面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难题,以及人民币资源外泄的责难。
9月20号有媒体披露,接近上交所高层的人士近日透露,不久前,包括证监会、商务部及外管局在内的多个相关部委就国际板推出的法律问题达成共识,国际板的推出只剩下技术测试和时机问题了。上交所已开始加速其推出国际板的相关工作,规则拟定和技术上的安排都在原有准备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按照目前的进程,2011年初所有工作就将完全到位,而2011年4月前后正式推出的可能性很大。
担忧国际板使人民币资源外泄可以休矣。
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标志,全球市场的深海时代已经开始,全球竞争的态势是,谁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优质资源,谁就能获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如果各国的优质企业在境内上市,是中国市场、中国投资者的幸事。以为闭关锁国就能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些人的见识甚至比不上清末洋务运动的人士。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不仅人民币贸易结算与货币互换的经济体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需要,金融机构大刀阔斧推出了人民币投资产品。
2009年,我国正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今年8月,中国向外国央行开放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即通过总额达8000亿元人民币的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定拥有人民币;今年9月,有消息称马来西亚央行买入人民币债券作为外汇储备,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说明人民币债券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国央行的资产,相信其他亚洲国家的央行也将买入人民币债券。在此情况下阻挡人民币国际化趋势、阻挡国际板的设立,无疑是身处蜗角触蛮之国的浅薄见识。事实上,在上海开设国际板,正是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资产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想像,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资产交易全部集中在香港一地。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推出国际板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因为推出国际板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彻底放开。
今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技术问题提出了关键的两点:
首先,国内投资者是以人民币来购买国际板股票,并非外币,因此不存在本外币兑换的问题,而上市企业可以将人民币用于国内市场的拓展。
其次,正如H股市场、A股市场股票不能互换,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今后国际板股票和境外已发行上市股票也不能实现互换;目前要求到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本身就已在境外交易所上市,如果登陆上交所国际板,实际上是一种再融资行为,而根据国际惯例,再融资价格一般不能超过当前二级市场价格。当然,应该看到,虽然不存在在境外拉高价格影响境内价格的通道,但通过各种金融创新产品,间接影响还是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考验监管层的监管能力。
如果国际板遭遇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今年6月22日曾表示,上海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建设人民币回流渠道,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允许境外机构在上海地区银行开设的结算账户内的资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在目前的结算体系加特设帐户也未尝不可,以便将风险减到最低。
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受到外来鲶鱼的冲击,以进行核心的制度性改革。监管层一直在抑制内幕交易、在制度的边边角角上进行修补,但是,在亟需改革的核心领域比如上市公司的估值、比如上市资源的行政控制方面,却因为利益要害所在、扭扭捏捏就是不肯放手,对于要求改革的呼声充耳不闻。资源的行政色彩,叠加主板市场大型公司的浓厚行政色彩,导致改革以来,大盘股死气沉沉,中小盘股估值虚高的状态。国际板推出之后,可以用国际市场的估值校正国内的估值,与制度性弊端,开放所带来的制度冲击力不可小覤。
当然,也可能出现最坏的结果,国际板成为红筹股回归市场,给国有大型企业增加了一个圈钱渠道,所谓的国际公司都是披上国际化外衣的行政僵尸公司。
我们必须反思,为何成长性最好的IT企业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为何较好的民营新能源企业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为何在严格审核后中小上市公司依然充斥了伪成长企业,其中所显露的境内市场的制度性弊端,市场体系的封闭,都说明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