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我们房地产政策调控的错误在哪里
2010-07-30 18:02:25
一、在推进市场化、商品化和土地、住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趁势卸掉了自己对低收入群体政策保障住房的职责。
我国的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始自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九十年代末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奠定了我国现代房地产业的发展基础。
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从没有否定或排斥保障性住房,但是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福利分房的同时,政府自觉或不自觉的顺势放弃了对城镇居住和收入都困难的“双困户”实行住房保障的责任,将整个城镇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的解决基本都推向了市场。
正是这种改革过程的副产品现象,导致了今天的住房民生和民怨问题。这不是改革的失误,也不是改革的失败,但是是改革过程中的疏漏和偏差,是改革不彻底的表现,是政府工作的失误。
二、当城镇商品住宅价格高起的过程中,政府没有切实担负起保障住房的重任,反而随同不真实的“民怨”,去指责房地产开发商和批评市场机制失灵。
不到十年时间,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演变的越来越尖锐。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水平没有提高,住房财产没有拿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原先还是有可能通过住房信贷买得到商品住宅的,但他们一次次的失去了入市的最佳时期,直到心态彻底变坏。
中国城镇的“夹心层”毫无理由在政府和老一辈人面前说自己很受伤。你们买不起房是正常的,你们买得起房是超常规的。你们今天的工资收入比你们的父辈要高,你们明天的住房要比你们的父辈更好。你们只是暂时买不起房,你们并不是我国贫富差距的底层。
在商品住宅价格高起的时候,局部地方的公务员和“吃皇粮”的人员,还是能够享受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补贴房等优惠待遇。他们没有与民同甘苦。他们的住房问题解决的比一般老百姓更好一些。
政府没有很好的总结经验,检讨自己的工作,反而指责市场失灵,需要行政之手来干预。他们批评开发商不造政策保障房,而是去造高价商品房。他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充满泡沫和投机,连投资性住房需求都要去进行遏制、打击。他们不了解这个市场总体是一个中国老百姓不断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健康市场。他们设定了一个要使中国商品住宅市场价格跌下来的、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任务。他们给自己找了麻烦,而又不去承担自己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他们迷信行政的力量。
三、当从思想上认识到保障住房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时候,不是将它作为一个长期艰巨任务看待,而是用运动式的方式,在短时期内超大规模的供给,试图一蹴而就的完成住房保障任务。
世界各国城市住房问题都是一个热点和难点的问题,也都是一个需要长期过程和经济发展才能逐步缓解的问题,根本无法指望通过一届政府就能基本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一个需要一届政府接棒一届政府、长期持之以恒、连续攻关,才能逐步解决的社会问题。
上海要求用三年时间提供30万套经济适用房,要求在2010年将全部土地资源的60-70%用于政策保障住房供给。而大家知道吗,像2009年商品住房销售大年,一年上海全市的新商品住宅房销售总量也不过是15万套。中国要求在今年一年的时间里实现580万套政策保障住房(主要是经济适用房和旧区旧城改造用房)。而大家知道吗,2009年全中国的商品住宅销售套数也不过是779万套。我们正在进行着另外一场大跃进,我们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在从过去的错误演绎出今天的错误。
大量的土地和货币资源在短时期内去集中用于政策保障房的建设,有效的遏制了市场商品住宅的供给。这种方法至多能够压低均价,却能够有效推高商品住宅的市场价格。毕竟商品住宅的城镇覆盖面要远远大于政策保障住房的覆盖面。现在我们要颠倒过来,这是改革的倒退,这是一种新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