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房地产总体格局没有变
2010-05-11 13:47:53国务院的房产新政出台已有一月,静观这一个月的房产市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与说法:1,房产市场由开始的量跌价,挺逐步转向量价齐跌;2,发展商由初期的“价格联盟”转向打折促销;3,周边城市销售急剧下降,成交量缪缪,4,大城市的房产成交量普遍下降30%以上,但价格下降不大;5,以恒大地产为代表的发展商的新一轮打折促销蓄势待发;6,一些专家预测商业地产今后走势看好;7;各地政府对新政细则的逐步出台,预示房产市场进入冰冻期;8,购房者仍然以持币待购为主流,预计在房价下降15—20%的时机会重新进入;9,炒房者暂时退出房产市场转入黄金市场;10,以重庆为首的类似房产消费税的出台,使大部分购房者更看跌今后的楼市,等等。
以上十大方面的变化,大致上能勾画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态势,这次新政之所以暂时没有陷入“房产调控越调越高”的困境,主要是除了提高首付比例之外,精确的限制了外省市人员的炒房问题,整个房地产市场才会出现暂时的平衡与观望。但这仅仅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我国房地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果认为房地产市场仅因为限制了部分需求,市场就会自动调节房价,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国的房地产问题早已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与我国的政治体制设计,整个经济转变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紧密的唇齿相依之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的依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了。这许多年来,为什么房价会被推得如此之高,特别是别墅的价格,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在国外也闻所未闻,而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增长非常缓慢,“胶囊屋”,“蚂蚁房”的不断增加,更显得房地产变得诡异莫测,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坚信中国房地产是个永不落下的太阳,抢到房子就是拿到金元宝。这次国务院之所以下较大决心,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断接到有关报告,房地产已危及到社会的稳定问题,这才导致上月的新政出台。然后才有本文开始讲的十个变化,但房地产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深层次问题也没有因此而解决,如果没有后续相关对策的系列支持,不出半年,房地产市场依然如旧,主要理由如下:
一, 没有很好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问题
房地产价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资金找不到好的增值渠道,据相关报道说,自新政以来,房市退出的流动资金4000亿元,但这并不能说明新政是成功的,它既能退出也能进来。最近有很多报道讲,这部分资金投入了黄金市场,并引出黄金市场未来看好的结论,这纯属胡说八道,自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解体以来,黄金早就与货币的发行脱钩了,而炒黄金是个国际范畴,世界各国不约而同认为,黄金价格过高,对各国的汇率管理是不利的,一旦黄金价格过高,全世界会联手打压。另外,我国的股市走向与教科书的理论又是逆向而动的,目前典型是房市以股市齐跌的局面,投资渠道更加窄小,不解决流动资金出路问题,房市迟早会被炒高。
二, 抬高购房门槛不是一个根本办法
在现有的政策面上看,好像购第二套房的门槛高了,需付总房款的50%,会抑制很多需求,其实不然,在实际运作中,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是100万左右的小户型,这个门槛石不高的,如果是300万以上的房子,发展商会自动承担起20%的首付款“义务”,购房者开始仍然只要付三成,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内由发展商垫付而已。对于第三套房,只要市场短期有较大的空间,自有资金大把有的是,无需银行贷款。所以我认为暂时游离的流动资金大部分并没有投向别处,或者作为短期资金拆借了,“主力”仍然虎视眈眈窥视房地产。
三, 银行大量资金沉淀于房产是个软肋
新政出台至今不到一个月,退房事件激增,由此产生大量官司。但目前还问题不大,是购房者与发展商的争议与官司,主要是定金退还的问题。但你想过没有,一旦房价的跌幅大于购房者的首付款时,那就是数千万个官司与银行的纠葛,这个局面是政府当局最不愿意看到的,老百姓很知道政府的软肋在那里,不少人是持币待购,认为房产下降的幅度最多的20%左右,否则要出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至今没有接招。
四, 物业税与房地产价格是无关的
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物业税与房价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一些城市自认为高明,避开物业税的立法程序,从房产税的衍生角度搞了不少房产持有环节的税费,特别是对豪宅与大户型的开征很高,这种拍脑袋的想法除了“鼓励”资金从豪宅中抽出,流向一般住宅以外,没有任何作用。物业税的主要作用是为地方财政的短缺找到一个长期的“融资平台”,这几年地方政府的负债大幅上升,高达六万亿之巨,按五年的贷款利率5.94计算,每年的利息支出近4000亿元,大都分地方政府是无法归还的,而物业税的所取,成了平衡地方财政的一个手段,与房价是没有关系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次房产新政是个阶段性的手段,虽然起到一些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也没有根本改变房地产的总体格局,后续之工作,仍应该高度重视,要从土地财政,经济转变方式,扩大投资渠道,大量建设廉租屋与公共租赁房,逐步减少经济适用房,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标本兼治,理性发展,既不提倡人人买房,也发对大部分人买不起房,这既需要时间,更需要胆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