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错误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10-03-02 15:31:05过去五年,除了2008年10月到2009年年底的一段时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主导方向上是错误的,房地产调控的实际效果也是失败的。为什么值得我们反思?
一、我们从未认真总结和反思文化大革命,国民整体犯了健忘症。
我国国民总是批判日本人不能以史为鉴,不能正视和反思给亚洲和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那场战争及其原因,同时赞扬德国人对待二战的态度和立场。
其实,发展中的中国人在一些领域,同样是犯了健忘症。计划经济造成我国经济长期停滞落后的局面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士怀念那个年代的财政建房,无偿分房和福利租金。亿万人拥护参与的防修、反修、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文化大革命距离现在也并不遥远,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历史坐标性的浩劫。但是今天的韶山已经重现文革中的景象,在节日里人们是需要排长队才能进入毛泽东故居的。韶山冲已经变成了韶山市。整个国家对巴金提出的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呼吁几无呼应。
当年,邓公提出“不要争论”姓资姓社,是为了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把党的发展转移到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应该讲取得了战略性的良好效果。但是在现在,不同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争论是受到控制的,反倒造成了错误思潮蔓延的危险结局。
二、我们从未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和基本理论,常常用适用主义的态度对待。
我党大规模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主要在延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以后在解放思想时期,也有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很多人不能够感受共产主义先哲的思想,是在贫穷、落魄、迫害、极少数地位的非执政环境下的产物。很多人也不能够理解为什么把对商品的解析作为对整个社会认识和发展的起点。束之高阁和机械照搬是我们在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中的常见现象。我们在调控房地产的过程中,会提出“抑制商品住房投资性需求”的政策,由此可见我们的学习水平了。
三、我们从未适应经济发展条件下不同社会收入分化差异的必然阶段和正常环境,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战争年代,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没有财产,经济上基本一律,没有差异,就是流血、牺牲、打江山。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年代,全国城镇工资水平格式化,工资上涨同步化(好多年才迈一步),干多干少一个样,官大官小差异不大。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为落后的国家之一。所以文革一结束,才有了“拉开差距”、“允许一部分人富起来”、“多劳多得”、“效率优先”、“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才三十年,土地制度改革才二十年,停止福利分房才十年,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就要求“公平压倒效率”了,就要求“人人都能买得起城市的房屋”了,就要求“房屋是公共产品”了,就要求“政府包揽城镇大部分人口的居住问题”了,“房地产业不能成为经济支柱产业”了。
现在整个社会不是关心的是居住和收入都困难的少数双困户,而主要是在关心所谓的“夹心层”; 不是关心廉租房,而主要是关心经济适用房;不是关心住房保障的权利,而主要是关心住房保障权利背后的住房财产财富;不是关心农民兄弟进城后的居住问题,而主要是关心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和屡屡听信谗言而踏空的人的住房问题。
现在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对政府、对官员、对警察、对名人仇视和不信任心态,利用网络这个新时期的大字报作为工具,到处造“门”、肆意抹黑、大肆渲染、拉帮起哄,重现文革时期的社会景象和心态。民粹思想、梁山思维、清流自居、民族至上、贫穷光荣……等等,真是误国误民啊。
所以才有了房地产业的多次被折腾和房地产商的全民共讨之。这能成为和谐社会吗?
阅读(1086) | 评论(1)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