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从《明朝那些事儿》到《青花瓷》,谈流行包装的国学教育
2010-02-08 17:04:41从《明朝那些事儿》到《青花瓷》,谈流行包装的国学教育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造成了中国教育和文化普及的艰难,从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底层劳动人民就一直被文化和教育所忽视,中国几千年都是主张精英教育模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老百姓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很多人文知识往往都是通过听说书的和讲故事得到……这也是为什么四大名著中的三部都起源于评书文化,广大挣扎在温饱线上下的劳动人民,是看不懂《三国志》、《大唐西域记》、《大宋宣和遗事》等专著典籍的,所以变成小说和评书故事的这些内容经过改编,往往更加深入人心,这也同样可以论证为什么那么多弱智的清宫辫子戏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那么多古不古、今不今的劣质神怪片、武侠电视剧可以那么长久的占领我们主要的频道,而那“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春晚,曾被一些网友亲切的形容为:“让自己智商方面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居然还那么顶着万千唾骂,奋不顾身的办下去,一方面说明了媒体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大决心,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在中国,占人口相当大比例的人民群众还没有实现应有的文化提升,文艺作品也只能以多数人看的懂的形式出现,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开始原谅于丹们对国学的诸多曲解,因为换一种思考,她和她的战友们让广大人民至少在有生之年有机会接近《论语》这样的阳春白雪。同样的,从《青花瓷》到《中国话》,从周杰伦到S.H.E这些当红的新生代流行音乐偶像们用自己稚嫩的嗓音,开始摸索着诠释伟大的中华文化,从专业学者的角度,你当然可以毫不费力的挑出一堆毛病。但是鄙人觉得,同样普及中国文化,可能用流行的外包装更容易让那些80后、90后的半大孩子耳濡目染、深入人心!!!教育其实也是要讲求艺术的,正比如2007年最火的网络文章《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一个小公务员,就用诙谐的语言,流行的词汇,甚至古龙小说的笔法,侦破小说的悬念,将一部明史写的高潮迭起,让读者目不暇接,不忍释卷……你能批评他庸俗吗,不能!!!因为他基本抛弃了戏说,他虔诚的尊重了历史的每一个原始考证和准确记载,认真参考了十几种权威史料……他的文章在天涯发表后,很快突破百万,随后在新浪网也高居排行榜前三名,出版的书籍已经卖到了第四本,现在还在继续……我比较欣赏这位兄弟在于,他用如花的妙笔,让历史长上了翅膀,让广大整日沉溺电玩、R&B的年青人开始痴迷历史,痴迷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过去,我觉得这样的尝试,应该更多一些,因为,我们的很多宝藏,都因为枯燥的描绘和叙说,让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总被蒙上一层灰尘,现在,是扫去这层灰尘,重见天日的时候……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
在《青花瓷》这诗一样美好的唱词里,我们的下一代终于和我们一起,沉醉在国学的博大精深……
我们来自不同起点……
我们奔向同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