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另眼看调控系列之八:无为而治攻心为上
2010-02-02 11:35:10
周日参加一场某网站的购房者大会,席间一老法师半揶揄地小范围激昂“今天我们是来感受中国房地产的歌舞升平,感受老百姓用于消费的勇气,感受政府调控的无力呻吟。”(前半句是原话,后面我记不得了大致这个意思)。
事实其实真的如老法师所言。打开今天报纸,左半版是“银行为房贷送金条”右半版是“外滩新地王92亿成交”,这种明显是有意而为之的编排方式和之前《东方早报》如出一辙,反映的无非是“铺垫”,或者叫“施加隐形的压力”,压力的受力方,一边是政府一边是消费者。
说句题外话。我小的时候参加跳高测验,原以为自己跳个95厘米差不多了,结果体育老师从90厘米开始逐量加高,一下子跳到1.15米,这件事情之后体育老师用智者+长者的双重风范跟我说了句“人是有潜力可挖的”。那个年代屯于对体育从业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被教导,最终没有走上发达之路。但是,对于人承受极限的认识就此确定。
楼市何尝不是如此。1998年闵行新梅公寓卖2700的时候,我们已经觉得一下子出手30万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但是这十多年来,逐步加量加价,现在春申景城卖20000多,还不是趋之若鹜。这说明什么?人的可承受力不是一个定量而是一个区间,在这个箱体运行中除非压垮否则就是“咬咬牙,再咬咬牙,全家都来咬咬牙”的过程而已。
这十年,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几何式增长,缘何可以被房价的飙升一压再压而怨声载道但悉数就范呢?说到底是个心理问题。我在做房产营销的时候被教育的最金玉良言就是“注重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在今天这个时候开发商乃至背后那个无形的黑手,正是看中中国老百姓“不齐心、抗积压”的心理特征,所以让房子成为一个家族工程。
之前曾经有人号召不买房,号召集资建房,甚至还发起什么运动,最终都不了了之。这是“不齐心”的表现,各怀鬼胎做减法的小九九作祟;还说回那个跳高的例子,正因为体育老师知道我的心理高度是95厘米,所以他从90厘米开始加高度,但是他如果直接让我从1.10米起跳呢?那估计我就直接弃权了。原因何在?“抗积压”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如果一步跳到“看看就不可能”的地步,很多人或许就放弃了。
如上的心理特征回到楼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传媒在其中起到了“撬边模子”的不光彩角色,试想大肆宣传昨天外滩拍了个92亿是为什么?无非是预警未来的消费者,言下之意“未来价格至少多少多少”,然后用一年多营建的时间,让消费者的心理逐渐“自我平复”,让心里那块褶皱逐步放平。
有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无为而治,索性让房价涨,涨到老百姓终于认识到“这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时,自然有“咬牙也没有用了”的畏惧,那就是我第一次看到1.10米高杆的放弃感。
再假设,如果闵行开个50000一平方米,老百姓能给予“一口回绝”的干脆,那消费者和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就以一方弃权而结束,比赛就没有结果就没有赢家。那举杠铃的开发商也只剩下降价而且是大幅度降价一条路,而且还面临前期客户的翻毛枪,这种前后受敌的威胁将让开发商投鼠忌器。
大凡解决了“齐心”和“弃权”的心理准备,那就是从市场层面封杀了涨价。到时候从政策从供应从经济适用房再逐步出拳,会比今天这样“对策向政策示威”更有效更有威慑力。
多多支持我们豪宅网!
这个跳高测验的例子很形象!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