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硬着头皮买豪宅
2010-02-01 16:14:17
“阿姨,参观下来感觉怎么样啊?”
“好啊。”
“好在哪里呢?”
“恩(思考10秒)......豪华吧!”
(再思考至少7秒)“别人都说蛮好的。”
这是一段今年8月8日,发生在上海某“外来豪宅”大堂的对话,对方是一名超过40岁的中年妇女,尽管已经没有身材没有风韵没有气质,但是手上三个鼓出来的戒指和压得脖子低下来的那根粗项链代表了她不凡的身家。
以上的场面,在2009年可能在很多案场都发生过,这样的对白也发生过。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回答——来自于心。
2009年,在这个被我认为“防卫过度”的楼市中,在这个“动不动就豪宅”的喧嚣中,这种场景已经见怪不怪。我有个邻居,成为大款很多年了,10年前穿着价值10000元的裘皮大衣给客人切肉,10年后也参与到这场对于豪宅的追逐中。
富人怎么了?
绝望的中国主富
2006年至今,胡润百畗榜常客严介和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的表达过如下的观点:中国富人缺乏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关于“富人需要关怀”问题的第一次表白。然而,关注富人似乎成为极其敏感的事情,高端人群的抱怨、意见乃至消费行为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舆论把柄。
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据某研究机构针对拥有现值1000万左右物业的近百位业主所进行的豪宅满意度大调查的抽样反馈中,我们却得到了“超过半数以上豪宅业主对居住现状不满意”的结果,甚至有17%的业主表示“豪宅原来假大空”的类似唏嘘。
这两种论调和之前我们一直认为的所谓富人“住豪宅、开名车、生活奢靡”的勾画有千差万别的距离——缺乏安全感的超高收入人群,在市场的推动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绝望的中国主富”,在这个时节下,除了出手购入豪宅抵御资产缩水还能做些什么呢?
“不买不行啊?我容易么!”
如果说,开头那个北方有钱阿姨,是被我们界定为“看不懂”豪宅的人,但是接下来的疑问就是,看不懂为什么还孜孜以求地盲目购买呢?
中国富人不是弱势,中国富人局部弱智。至少在消费方面,至少在消费的理性上。
当然说这个话,一看就是自己买不起,我承认,悲哀地承认。
是怎样的心理动机影响了富人的消费行为和偏好,进而造就了2009年豪宅热销的市场局面?我们不妨来挖掘下富人异于普通购房者的四大消费心理——
首先,占有欲。
现今中国社会,“有钱可以不讲道理”这个命题已经在大多数层面被接受了,就算在那些道貌岸然的媒体啊舆论啊机关啊内部,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说两遍不同的话”,否则怎么叫“中国机关,大有机关”呢?
遵循以上推理,富人是可以购买一切的:侯耀文生前有个相声说官倒,其中经典台词是“咱舅要是高兴了,把天安门装上四个轮子,推倒贝鲁特就给卖了。”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
既然富人就是可以霸道到“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关于这个段子的后半句太封建印记了——“我看上谁就娶谁。”(后半句至少表面上是不符合和谐的,至于执行的现状,大家SO SO 啦)。
其次,贬值“流感”。
富人也是人。富人可能也搞不清楚什么叫通货膨胀,反正“报纸上专家是这么说的”。
所以对富人们来说,现金和法制一样,是无力的东西。两者的区别在于,现金放着有三怕,一怕偷、二怕捐、三怕跌;而法律的无力是相对富人的攻击性而言的,所以说到现金无力富人是沮丧的说到法律无力富人是骄傲的。
(顺便考个脑筋急转弯——从有香港时装剧以来,一个流行了整整25年的词汇是什么?答案是“搞掂”)。
因此,富人其实没有算过,也不会算通货膨胀和购买豪宅之间那个临界点在哪里,以至于上海房价已经远远比通货膨胀更加膨胀的今天,还是有人举着害怕通货膨胀的大旗买房子,这里面有富人也有普通市民。所以这种“莫名我就恐惧你”成就了豪宅和楼市。
第三,选择受制。
这个观点是听我领导说的,不过我仔细想想也对。
毕竟我不是富人,对富人有些理解无法理解。
领导说“侬晓得伐?侬买房子的自由比老板大很多哦.”
我一听,还有我比老板更自由的地方,一下子从凹陷在会议桌里往外拔了拔身子。
领导接着说:“侬买房子,只要买得起,地方随便你,对伐?”我傻乎乎地点头。
“但是,老板买房子,又要考虑地段不可以寒酸,又要考虑邻居档次,又要考虑私密。这样一减法,上海也就那几个盘子可以买了。”
我想想,还真是这样。《围城》中写,方鸿渐骗了爱尔兰文凭骗子的钱,属于中国有外交以来的最大胜利,我想,我比老板自由,是我工作以来最扬眉吐气的事情了。
富人未必都是专家,所以在可选择面因为“层面”决定了狭窄之后,有时“闭着眼睛花千万”的黑色幽默是真实地无时无刻在上演。
最后,潮流害死人。
中国富人对待财富的态度非常微妙。一方面,“面子”两个字好辛苦。从虚荣的角度说,富人都有自己的圈层,在这样的小众团体中,话语权和参与权是考验富人眼界和品位的标杆,更是富人主群中选择接纳或排斥的“条形码”。所以别人买的那个豪宅,自己“不得不”买;另一方面,“圈子”是看不见的手。诚如上文所言,在人际交往的圈子中,向豪宅看齐就是一种“参与人极少,杀伤力极大”的隐形暗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美学地演绎着,不能再一起但是不能分太远,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日子,促成了一笔上亿的交易,原因就是“圈子”。豪宅,有的时候,真的不是用来住的,而只是为圈子内赢得“费尔泼赖”的道具,豪宅只是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