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2010改善民生,应从住房开始!
2010-01-14 17:31:452010改善民生,应从住房开始!
(文/冯晓东)
改善民生,我们不要和老百姓讲大道理,从住房开始,诚心诚意办实事就好!
打个比方,你现在年收入10万块钱,但上海房价2万块钱一平米,和年收入3万块钱,房价4千块一米、5千块一米,实际上3万块钱的幸福指数,肯定比10万块钱还要高,所以这个我们想得就是说,一定要把房价的水平,期望的水平控制在跟老百姓收入水平相匹配。
中国有一个城市,我好像记得是毛主席的故乡,这个城市的住房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仅仅是全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一个缩影。去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成员遍及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等17个政府部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2009年我国一共投入了1676亿元的资金,比2008年增长了5倍;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中央又密集开出药方,为高烧不退的楼市降温,力度空前。国务院温总理坚决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的行为,使我国的房地产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他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
在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工作中,住房还只是其中一项,事实上,在分批下达的中央投资中,直接用于民生的投资比例超过了50%。4万亿投资,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在今年只完成了一半,大约5900亿。这5900亿当中,我们大部分都放在了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现在我们进一步把民生跟经济增长紧密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一点来讲,它标志着一个重视民生的时代,我觉得是民生的时代应该是真正到来了。
不仅仅是住房,有媒体曾经梳理过最近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覆盖了从教育、医疗到就业、社保、收入等各个层面的民生问题,几乎所有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都成了政府工作的重点。民生时代,确实是2009年中国经济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分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改善民生,而今年我们将民生问题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又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变化?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2009年中国经济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新思路让民生亮点频频闪现,政府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人感觉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出就业组合拳、新医改破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各项新政,也在2009年里加速推进。这些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2009年,中央投入巨额资金、出台各项政策,保障住房、提高就业、改善教育、改革医疗、完善社保,在金融危机的严寒中为全国人民带来了阵阵暖意。仅仅观察数字和政策,我们还很难有形象的认知,但从一个个普通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新农保制度正式推出,农民也领上了“退休工资”;过去的一年,国家多部门多措并举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难题,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好于年初预期;过去的一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破冰前行,今后三年,各级财政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过去的一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增加到493亿元,较上年增长1.7倍,约750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将提前得到解决;过去的一年,国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了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
虽然,仅仅是开始,仅仅是细微处,但我以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从小做起,执行才是关键。我觉得它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就是意味着某种转折,就是我们公共资源更多是实际用到老百姓的身上去,让城乡居民直接得到好处,所以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拿出真金白银就是保民生。
尽管眼下住房问题举国有意见,但我国政府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在国际上其实是赢得广泛赞誉的。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为了人民的新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中国立足民生的救市措施,将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时间表明,这种比较消极的或者低估中国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应该说现在来讲是得出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意外的一个结果,这些我想都是国外的同行在年初没有想到的。
难关已过,前方却并非一片坦途。明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处于失衡状态,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惠及全民,收入的城乡和行业差距也依然悬殊,但为政之道,厚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面对民生大考,没有人放弃,更没有人退缩,2009年是一次跨越,2009年却又只是一个开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以为,2010年,改善民生,应从住房开始!要继续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奋斗,中国的明天才有希望。
众所周知,没有夯实的民生,经济高速发展将成地上悬河。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就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将保民生和保增长统筹考虑,就是把握住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居民消费比例低、内需不足,这些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说都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教育体制,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改善民生不是锦上添花,但也不仅仅是雪中送炭,将发展与民生全面对接,但愿很多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2009年,这个转变可能是中国经济在这一年里最宝贵的收获。
咋贫苦的老百姓啥时候才能住上自己的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