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房地产调控中的悖论
2009-12-29 17:40:191、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约在2000万人左右,在城市务工的农业人口有1.4亿人。城市存量人口也需要不断的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国家却要严格控制18亿亩耕地,严格控制每个城镇的建设用地供给,形成了我国土地供给严重满足不了客观需求的现实问题。一些人眼光只看到大量的城镇批而未建的土地被空置,实际上这些土地因各种原因(规划调整、市政配套不全、陷入法律纠纷、动拆迁未完成),只有少数可以被立即挖掘出来。即便存在开发商捂地因素,能够短时间里面向市场的也并不多。
2、中国正在创造世界城镇化过程的奇迹,正在创造世界城市扩大化高端化的奇迹,正在创造中国历史上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又好又快的奇迹。但是一部分同胞却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导致了社会财富在不同人之间的非均衡分配,认为中国的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是失败的,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商品住宅市场化是问题的根源。
3、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城镇商品住宅总体上将长期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一度我们将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提高税率、提高信贷成数、推出新税种作为抑制住房需求的手段,希望通过需求的减少而导致住宅价格的下跌。
4、土地协议批租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土地价格是缓缓上涨。自从为了避免官商勾结和实行公平竞争,土地招拍挂转让从它推出之日起,就不断快速的推高中国土地的市场价格。
5、土地和房屋都是不动产的特殊商品,每一个地方的房地产问题都是区域性的、城市性的,但是我们更相信,全国统一调控能够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措施。
6、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市政配套和商品房建设从来都是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的职能和职责。现在干事的遭到非议,不干事的保持着批评权利,还要不断地发出收回干事权利的声音。
7、真正不含有投资价值和投资内涵的自住房,只有是租赁房。任何购买商品住宅的行为,包括购买政府补贴的经济适用房和重大工程配套用房的行为,都是投资行为,哪怕你是用于自住,哪怕你是购买的第一套房。只要是在市场上购买的产权住宅,都是投资性住宅。这是商品住宅的基本属性之一,另一属性是消费属性。即便是拥有第二套、第三套房的家庭,也存在着既不出租,也不待价而沽,完全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居住的情况。但是,我们的政策却偏偏针对一种属于自住但不属于投资的产权住宅。其实它并不存在。
8、一方面是有人说85%的人现在买不起房,一方面是每个城市几乎都有85%的户籍人口住在买来的产权房屋当中。都说中国老百姓买不起商品住宅,但几十亿平方米的商品住宅不都是让中国老百姓买去了吗?都说不吃不喝要三十年,房价三代人才能买得起一套房。但大家看到的是谁买了房,谁有吃有喝又住房三十年,三代人因为有房子,其乐融融。
9、中国一年开发面市的商品住宅,几乎可以使每一个城镇居民每年平均增长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住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保障住房的覆盖面要占到城镇人口的30-60%。这是对我国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颠覆和倒退。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财力来完成这么大的覆盖面。刚刚毕业没几年的所谓“夹心层”,没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多大的贡献,他们买不起房是正常的。他们现在能买得起房是超常规的。在我们老一辈人面前,“夹心层”请不要发嗲,请不要参与到“双困户”中去。希望你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来打造安居之窝。
10、中国将人民币紧盯着美元,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便保持着与美元的合理汇率比价,以便保持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但主流舆论却要中国最重要的实物资产——土地和房屋价格下跌。
11、在世界经济危机和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从硬着陆的过程中回暖复苏。一度中国劳动者大批的下岗换岗,大批的减薪减收。我们的住房政策则向低收入者提供的是买房(经济适用房)而非租房(廉租房)的政策。
阅读(1142) | 评论(4) | 收藏(0) | 推荐(1) |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