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房地产民怨和舆论焦点在哪里
2009-12-24 15:29:31当前民怨和舆论的焦点不在于“住房保障权力”,而在于“住房财产分配”;不在于“租房”,而在于“买房”;不在于经济和住房都困难的“双困户”,而在于“夹心层”;不在于“改善性需求”,而在于一次次踏空错失最佳入市时机的“失落性需求”。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政府一次次地强调加强保障住房的投资建设,但换不来错误思潮笼罩下的民心,民心关心的是房价什么时候下来,能够下来多少,不在乎要在两三年后才能见到的保障住房。
政府经济适用房给了一些人,其中少数人转手就用于出租去了。政府以货币补贴的方式实行廉租房政策,其中少数人转手就买香烟、买股票去了。在一些人看来,这种政策算什么?没有用。但是,政策的阳光照在我头上,我也毫不含糊的照拿,我毫不感恩,因为我不是权力阶层,这本来就是应该我得到的。
本来我们只能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财力资源向占城镇总人口3%的“双困户”倾斜,集中力量在短时间里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夹心层”们硬要往里面掺和,要把城镇住房保障面扩大到占城镇总人口30-60%,丝毫不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我们的一些官员明知办不到,还是把安抚性的语言变成了竞选性的口号。
世界各国的基本经验,对低收入者都是采取租赁房的对策。而我国的政策是要让低收入者买经济适用房。我们不是去大量的建设和搜集公共租赁房,而是超大比例、超大规模的去建设经济适用房,给予完全产权。允许经济适用房的购置者将来在市场通过转让去获取收益。而我们的舆论却认为一套房是自住房,而不是投资房;却认为自住房不能够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实现不了价值;一定要让“住有所居”变为“住有所屋”,否则就不行。客观上,我们正在要填补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改善居住条件又快又好。近十年来,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年每人能够增加1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片的危房、简屋、棚户被消灭而不是重新滋生,被减少而不是增加。而现在,成功的道路被否定,巨大的成绩被当成败绩来讲。大肆宣传85%的老百姓买不起房,为什么看不到85%的老百姓都已经住在产权住宅房屋中?一批高呼打压房价的人,并不是无房户、缺房户,他们真正的身份是踏空户、眼红户。
现在,一些住房需求,是我们政策和舆论制造出来的。而实际上,我国城市的住房问题,总体上是解决的不错的,在这一阶段是全世界领先的。绝不是一塌糊涂,绝没有到了什么警戒线拉警报的时候。
看看现在全国的商品住宅价格都在上涨的客观现实,就知道这是经济规律使然。这种上涨合理因素是主导的。我们正在干着唐吉诃德的傻事。
屡调屡涨,屡涨屡调。这表明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规律还没有深刻把握,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评判还存在偏差。新的一年房地产调控措施还会有,但政策制定者自有他的决策难度。威慑性的警告释放,已有调控政策的继续重申,不会有明显效果(甚至出现反向效果)。创新型的重大调控政策又十分难见。恐怕这些又共同构成新一年的行政调控的动作特点。
在一度猛踩油门,一度猛踏刹车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中,给中国房地产人带来了过山车般的巨大反差感和莫大困惑。
李老师的博文一针见血~赞~~~
“失落性需求”。
“安抚性的语言变成了竞选性的口号。”
“一批高呼打压房价的人,并不是无房户、缺房户,他们真正的身份是踏空户、眼红户。”
“一些住房需求,是我们政策和舆论制造出来的。”
“威慑性的警告释放,已有调控政策的继续重申,不会有明显效果(甚至出现反向效果)。创新型的重大调控政策又十分难见。”
“ 一度猛踩油门,一度猛踏刹车”。
咋办捏?李老师再接再厉给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