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发展现实将唱衰派打出原型
2009-11-30 14:06:31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这砥砺奋进、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年当中,房地产发展的形势出乎绝大多数人当初预料,创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房地产业最为辉煌的一年。
发展派和唱衰派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三次大对局。每一次都是发展派胜出,唱衰派惨败。
第一次是去年第四季度,当美国的金融危机传导到中国,致使中国经济出现硬着落的困境。当时国家毅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180度的大转向(不是修正,不是调整,而是方向性的逆转)决策,放权让各地一道采取应急性的救市措施。当时唱衰派批评地方政府擅自出台不负责任的调控措施,违背近几年的国家宏观经济和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认为即便救经济可以,但决不能救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更不能救开发商和房价。
而现实发展实践是一旦原先错误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得到更正,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城镇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房地产业压抑已久的发展势头。中国房地产业率先中国其他产业走向回暖复苏。
经验表明,我们不能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我们也不能以房价涨跌作为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依据,我们根本创造不出一个人人都能买得起商品房的房地产市场,我们根本无力实行覆盖面高达30%-60%城镇人口的保障住房体系。
第二次是今年二季度,当商品房成交量逐一放大,市场价格形成坚挺,形象名称“小阳春”开始流行的时候。当时的唱衰派共同演绎了一出“假阳春”、“伪阳春”的小合唱,言辞凿凿,掷地有声。什么拐点、什么崩溃、什么终结、新华社居然全国通电,声称当时支撑中国房地产“小阳春”的是四条原因:开发商自买自卖;银行假按揭;地方政府托市;投资者蜂拥入市。
现实的发展实践是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活跃起来,土地资源重新成为开发商争抢的香饽饽,成交量达到近若干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市场价格节节攀升,量价齐升成为主要特点。房地产业拉动其他产业一道抵御经济衰退愈发起到了主角作用。
实践表明,那些号称代表弱势群体和无房户、小房户的“独立”斗士,其政治经济主张充满着浓厚的“民粹”和“空想”色彩。他们所有相关房地产业的主张,都是产业发展的毒药。他们从来都不是房地产的从业者和业内专家。他们擅长用政治的、道德的、伦理的观点去观察、解决经济的问题。他们屡战屡败,从不会检讨自己,似输掉的赌徒,不断地发出更大的赌咒和狠话,逐渐演变成“拐点预言家”和“社会赌咒者”。其实他们是勤奋的社会观察家,是努力的笔墨写作者,但他们根本不是穷人,他们的润笔费很高,出场费不菲,房子也不错,甚至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他们的真实利益和他们社会形象、经济观点是完全相反的,截然对立的。
第三次是今年第四季度,当市场成交量有所下降而价格依然高位的时候。唱衰派们高兴地不得了,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市场不接受上半年的高价格,老百姓拒绝入市,成交量下降的下一步就是价格的下跌;他们还认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绑架了中国经济,透支了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潜力,削弱了城市国际竞争能力;他们大讲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危害性,扩大通货膨胀的现实场景和未来预期,声言资产价格快速上升的种种弊端;他们将攻击的重点放到国有企业到处拿地成为“地王”这一经济现象上;他们到处呼吁政府出手,采取断然措施,结束为期一年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拿出新措施干预房地产市场。
而结果令唱衰派很失望,各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的“金九银十”是客观存在的,而并没有变成“铜九铁十”或更烂的什么时段。到了11月份,不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都进入了交易的高潮期,价格上涨的更是让唱衰派目瞪口呆。实际情况是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各地都严重不足,供给不足造成了市场交易相对于上半年的表面萎缩,但它对价格坚挺上扬却起到了推手作用。为什么供给不足,这就是前些年错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恶果。一个政策不明朗的多发期、多变期,一个处处受到政策打压的产业,根本不可能引发稳定的供给和供给节奏。
更令唱衰派失望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的会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本不提房地产市场和房价问题,反而提出“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当然也有“加强住房保障”的总体要求。
阅读(1216) | 评论(2) | 收藏(0) | 推荐(2) |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