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外资缘何青睐中国信托业?
2012-05-03 14:17:47
据中国经营报2012.4.23报道
一边是多个投行纷纷抛售持有的中国银行(601988)业股票,一边是中国信托业纷纷被外资银行看上。
今年仅3月就出现两个“大单”:摩根大通和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分别入股百瑞信托和中粮信托,参股比例均为19.9%,均接近银监会规定的“上线”。这两宗交易还在等待银监会的批准。
两大外资机构同时出手,引发诸多揣测:外资来信托业圈地了?
实际上,此前已有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摩根士丹利、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安石投资管理公司、英国巴克莱银行、麦格理集团分别参股联华信托、杭州工商信托、苏州信托、北京国际信托、重庆新华信托、华澳信托。
信托业一时为何成为这些外资眼中的香饽饽?
答案或许是,信托业受到的监管较少,相较银行业,信托业拥有更为强大的“制度平台”优势——可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领域投资,提供比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范围更广的业务,能够综合运用股权、无物权和债券方式,为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和准资产证券化的服务。
外资们看中的或许正是这块相对稀缺的信托牌照。此外,信托业所服务的高净值人群,其日渐增长的巨大的理财需求也是外资行意欲争抢的业务领域。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信托资产规模达48114亿元,比2010年增长58%;行业利润总额达298.57亿元,增长率高达88%。
动辄上百万元的薪酬,更使得信托业俨然金融业的塔尖——信托业是否被过高估值并呈现“虚热”?
信托人士刘擎就认为,信托业近一两年异常繁荣的背后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金融环境。比如企业贷款难,大量融资需求涌向信托,比如阳光私募这种介于公募和私募的“中国特色产品”。
但这种爆发式增长不可持续。信托业以及与其伴生的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将削弱此种“监管套利”,信托业务近来一直处于较强的监管之中,许多业务受到“窗口指导”形式的限制;再比如随着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后,民营经济进入金融资本带来的开放环境,会有更多、更灵活的金融产品供给,这些变量也将削弱信托业目前的兴旺态势;而券商对高收益债、可转债业务的雄心勃勃,也将使大量本来走信托融资的需求挤出到债券渠道。
未来的一年,是房地产信托兑付比较集中的一年。国泰君安发布研报认为,今年房地产信托总的到期规模预计为2000亿元,巨大的兑付规模对于太过依赖房地产业的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大麻烦。“融新还旧”等接盘行为被严查,房地产私募基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场外资金开始上门商洽业务。日前就有消息称,由于担心房地产信托风险会向资产管理公司转移,银监会拟叫停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信托资产的收购。
信托业的未来似乎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外资集体暗恋信托业,更看重的是在金融行业中对未来的战略配置:用相对“不多”的钱去收购信托公司的部分股权,相当于为未来买了一张票,也符合其金融产品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