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华鼎引爆广东担保危局
2012-02-20 16:33:20
据中国经营报2012.2.13报道
广东担保业一时风声鹤唳。
近日坊间传闻,华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华鼎”)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随着问题的暴露,暗流汹涌的广东担保业危机也随之浮出水面。由于多家银行抬高了与担保公司合作的门槛,对小担保公司实行“只收不贷”的政策,担保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局面。
华鼎危机乍现
往年资金宽松时,担保公司做“过桥贷款”基本没有风险,但随着银行“只收不贷”,华鼎的“过桥贷款”的循环出现了破裂,导致资金滞压其中。
华鼎的资金链危机,最近成为广东担保界热议的话题。
注册资金7.6亿元的华鼎,在广东是数一数二的民营担保公司。但是近来有关它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不绝于耳,更有甚者,称华鼎董事长陈奕标也因此而“跑路”了。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华鼎的资金链危机肇始于佛山市顺德。顺德不但政策宽松,民营经济也发达,在广东经济中扮演着类似“温州”的角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顺德当地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使担保行业出现了大发展。但2011年下半年,顺德的民间融资开始频频出现问题。
“去年顺德有几个资金过亿的担保公司老板‘跑路’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与此呼应的是,华鼎顺德分公司也同样被坊间传言“出事了”。
一位担保业资深人士春节后曾拜访华鼎,他告诉记者:“华鼎的资金链问题是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工商银行(4.40,0.01,0.23%)‘只收不贷’,使华鼎为企业续贷垫付的‘过桥贷款’进去了出不来;二是华鼎担保贷款的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出问题,华鼎不得不代偿。”
上述资深人士介绍,华鼎主要是跟工行合作,在工行有10个亿的融资额度。从去年10月份之后,工行“只收不贷”,造成华鼎的“过桥贷款”出问题。
因为银行的续贷要求是企业先还清旧贷款,才能下放新贷款,所以企业往往通过担保公司做“过桥贷款”,即先利用担保公司的资金还旧贷,等新贷下放后再偿还担保公司,并为此付一定的利息。一般过桥贷款的放款期为半月之内,利率不定,由借贷双方协商。
事实上,“过桥贷款”涉嫌违规“放贷”,其利息并不受法律保护。根据广东省自2010年11月1日起执行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发放贷款。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过桥贷款”对银行、企业和担保公司三方皆有利,往年资金宽松时,担保公司做“过桥贷款”基本没有风险,所以监管部门对“过桥贷款”是睁只眼闭只眼。然而,2011年10月后工行“只收不贷”,华鼎“过桥贷款”的循环出现了破裂:钱垫进去后,企业向银行续贷的审批出不来,导致华鼎的资金滞压其中。
“华鼎的‘过桥贷款’和代偿,让其滞压了几个亿。”上述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担保具有杠杆的放大作用,华鼎担保的注册资金只有七亿多元,一旦几个亿滞压其中,担保公司很快就撑不住了。”
业内人士认为,华鼎的做法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只不过在2011年下半年,商业银行收紧了担保政策,采取只收不贷、暂停民营担保公司贷款业务等措施,才使得华鼎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浮出水面。
据悉,目前华鼎一直在与监管方和银行积极沟通,希望工行能解决续贷问题。而当地的银监局、金融办、担保协会等都在积极协调华鼎事件。“但是由于华鼎的法人代表陈奕标一直没有出现参与协商,至今还没有拿出解决方法。”上述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华鼎方面声称,陈奕标因身体问题在香港治疗心脏病。
截至记者发稿前,华鼎和工行都未对该事件做出正面回应。
危险的多米诺骨牌
银行担保业务收紧和保证金的提高,使一些担保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可能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风险。
华鼎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华鼎出事对整个担保行业有很大影响,最关心华鼎问题的是银行。”广东某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一位经理李先生告诉记者:“工行今年基本停止了所有担保企业涉及的放款。其他银行也陆续收紧,2012年春节后都停了放贷。”
李先生所在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去年担保贷款余额为4亿元。然而从2011年10月开始,该公司就陆续收到各家银行的下发通知,说年底没有钱可贷。“公司几个合作大企业的贷款项目就悬在那里,看着就头疼。”李先生说。
然而,让他倍感压力的是2012年春节后,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剧烈影响。“年后银行都是‘只收不贷’,凡是有担保公司介入的业务都宣布停止了。从工行开始,农行跟进,现在其他银行也是如此。”李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规范经营,只有融资性担保业务。而一旦银行不放贷,公司就面临着没有业务可做的局面。
在业内人士看来,担保行业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竣。一方面是银行收紧信贷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担保贷款以及暗中操作的放贷出了问题。
“今天我又听说两家担保公司的业务出问题,贷款企业跑路了,担保公司追不回钱。”2月8日,王先生告诉记者,这种现象近期常在珠三角发生。
王先生所在的担保公司是珠三角一家注册资金两亿元的担保公司,在途资金近十亿元。王先生所在的担保公司同时做两个业务:一是融资性担保业务,另一个是保理业务。所谓的保理业务即放贷,它通常包括“过桥贷款”和“短期贷款”。“我们公司收入绝大部分是来自保理业务,如过桥、短拆等,占收入的70%~80%,而担保业务的收入只占30%。”王先生说。
担保公司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实际上,广东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放大倍数普遍为2~3倍。业内普遍认为,放大倍数到3倍才能保本,5倍才能盈利。多数担保公司只靠做融资性担保业务挣不到钱,它们不得不暗中做违规或灰色地带的“保理业务”。
“我们公司去年收入有2个亿,但短拆等保理业务挂在账上没收回来的就有三四个亿,它们收回来的可能性不大,这其中肯定有一两个亿是收不回来的。”王先生说。
事实上,继2011年河南、福建等地担保公司出问题后,银行就开始变得谨慎,抬高了与担保公司合作的门槛。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指,各大银行先后收紧了担保融资业务,提前取消部分担保贷款授信计划,转而进行直接放贷。甚至一些银行干脆只收不贷,暂停相关的担保信贷业务,以静观态势。
“其中农业银行(2.72,0.02,0.74%)和工商银行先后从2011年8月中下旬和2011年10月开始要求相关信贷企业提前还贷,部分暂停民营担保公司贷款业务。与此同时,银行在收缩非国有政策性担保贷款的同时,还纷纷提高了非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的保证金比例,如中行将保证金比例由15%提高至20%,农行将保证金比例由10%提高到了20%。”黎友焕提醒,银行担保业务收紧和保证金的提高,使一些担保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可能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风险。
“现在的担保就像击鼓传花,一个接一个,最终是个死局。”王先生如此表示。他认为,同业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